從“挂靠證書、年入 5 萬”的美夢,變成了“追讨退款四個月”的噩夢。
文|鄧詠儀、張婧怡
編輯|蘇建勳
來源|36碳(ID:carbon_36kr)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理想是豐滿的。起碼在哈奇刷到的抖音廣告裡,“碳中和”這三個字,連帶着的是國家戰略和人才缺口,還有一個名為“碳排放管理師”的新興職業。
什麼是碳?什麼是排放?還沒來得及弄懂概念,誘人的廣告詞就出現了,“年薪 30 萬起跳!”
哈奇隻有 24 歲,在長沙做着一份“養活得了自己,養活不了全家”的财務工作。和很多焦慮的年輕人一樣,哈奇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是一眼望得到頭的安穩現狀;向右,是躬身入局一個新風口,賭一把。
“雙碳”就是哈奇眼中的新風口。2020年9月,中國正式宣布“雙碳”戰略目标,将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指“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不再增長”,碳中和指“通過多種節能減排手段抵消産生的碳排放”)
要實現“雙碳”,就需要在各行各業減碳,“碳排放管理師”的需求應運而生,這是2021年3月,人社部發布的18個新職業之一。“碳排放管理師”的職責,就是在企業内負責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
更“難得”的是,“碳排放管理師”看起來是一個人人皆可邁入的職業。2022 年 1 月,哈奇聯系到一家名為“天津博成”的碳培訓機構,招生老師告訴她,隻要短暫的視頻培訓,參加考試取得證書,對方來尋找挂靠單位,“什麼都不做,一年至少收入5萬元。”
哈奇相信了,當天她便和男友一起交上近6000元/人的報名費。
頭腦一熱的倉促決定,開啟了哈奇由冬到春的噩夢。進一步了解後,哈奇發現“天津博成”的工商信息裡并沒有招生資質,給她發過來的合同也不合規;更讓哈奇心涼的是,“碳排放管理師”現在壓根沒有國家層面的職業資格認證,考了也沒用。
哈奇參加的“碳排放管理師”培訓班所發證書,并無國家資格認證。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一位從事碳培訓業務八年的人士告訴 36 氪,随着“雙碳”火熱,很多機構會誇大宣傳,除了高額年薪以外,甚至承諾可以評職稱,“拿到北京落戶積分”——這都是癡人說夢,如今市面上的碳培訓機構發放的都是培訓證書,與會計從業資格證、法律職業資格證這類資格證書有本質區别。
“以英語為例,英語四六級屬于國家級水平考核證書,大家都會認。如果你去學了新東方的四級課程拿個證書,市場上就沒有認可度。”一位雙碳領域創業公司 CEO 對 36 氪說,“現在的碳培訓,都屬于後者。”
證書的作用微乎其微,行業内也沒有國家層面的培訓标準,36 氪翻看數位學員提供的課程後,發現各家機構的培訓内容也良莠不齊。
在“天津博成”售價6000 元的碳排放管理師課程中,全部采用錄制課形式,學員們對老師的資質、從業經曆一無所知,課堂中沒有互動,隻有一個畫外音枯燥地講解PPT。哈奇還說到,這些課程内容都能快進,她用10分鐘就能刷完。
“天津博成”6000 元的課程皆為視頻 PPT形式,“10分鐘就能刷完”。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也有質量更優的機構。比如某一線城市碳交易所的下設課程,會顯示授課老師均有碳交易、碳咨詢等行業背景。除了介紹雙碳政策、現有減碳技術、碳交易等基本知識外,還有較為獨家的課程内容,包括部分政策解讀,以及主要行業的碳排放核算要點等。
而更高階的培訓班,則會采用類“MBA商學院”的錄取方式,詳細記錄、篩選報名的學員信息,課程多為線下,除了普及碳圈基礎知識外,更主打社群、資源互換,期間會組織線下參觀、高管交流等活動,學費自然也水漲船高,不到一周的課程安排,需要交納近萬元的費用。
趁着“雙碳”的東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想憑借“碳排放管理師”的一紙證書入場,這讓各培訓機構賺得盆滿缽滿,據 36 氪了解,已有培訓機構憑借“上網課、再發證”年入近千萬元。
甚至在 36 氪調研“碳培訓亂象”期間,有培訓機構代表找到36氪内容團隊,信誓旦旦許諾:“拉來一個學員,可以給你們分成 3000 塊!”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 36 氪的調研過程中,依然有不少學員對我們表示,即使知道培訓證書用處不大,但花幾千塊便可快速入門一個行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經濟條件允許、且明确學習目标的前提下,報培訓班可以節省不少搜集資料的精力和時間。
哈奇的噩夢仍在延續,6000元的報名費對她而言不是小數目。可為了阻撓哈奇退款,天津博成的對接老師盜用了她的身份證信息,直接替她考取了證書,用履約完成的理由拒不退款,并把培訓證書強行寄給她。
至于天津博成之前許下的“挂靠證書,什麼也不幹月賺 5 萬”的承諾,更是空頭支票。哈奇在仔細查閱合同後發現,“包挂靠”并沒有被寫進合同。現在隻要哈奇詢問“挂靠”一事,對方說辭就變成了“正在幫忙尋找”,時間也變成了模棱兩可的“一年”或“兩年”。
如今,哈奇除了去市場監管局舉報以外,還在各個社交平台訴說這段經曆,以免更多人陷入騙局。“不管需要多久,我都會堅持維權。”哈奇說。
對于哈奇的講述,36氪向“天津博成”官方與旗下老師求證,但“天津博成”聲稱不存在不退費情況,還要求 36 氪提供學員姓名,否則拒絕發表評論。為保護受訪者身份信息,36 氪并未提供學員姓名。
“碳排放管理師”的培訓機構亂象,映射出普通人投身碳中和的焦慮抉擇。比别人更早押中一個行業,意味着财富與階級的躍升。阿裡巴巴上市時造就的億萬富豪、第一波買比特币的用戶,都有着類似的故事内核。在如今互聯網行業内卷、裁員層出不窮的寒冬之中,人要選擇如何流動,比拼的不僅是認知,還有更快的認知。
倘若從錢、政策的流向來看,“雙碳”無疑是一條明确的康莊大道,可入局碳中和,“考證”顯然不是救命稻草。
多位行業人士告訴 36 氪,與節能減碳領域的相關企業,目前在招聘時更青睐傳統能源産業的從業人員;而“雙碳”背景下成立的新興企業,在産品模式、管理認知、商業化上都較為早期。一位試圖向“碳圈”轉型的互聯網公司中層對 36 氪評價:“如今的碳圈,差不多就是 2012 年的互聯網。”
圍繞碳培訓亂象、跨行業轉型等話題,36 氪與四位投身“雙碳”的前互聯網人、傳統行業從業者、培訓機構内部人士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錢不退、證沒用、無挂靠,6000 塊學費打了水漂哈奇,24歲,公司财務
我在長沙做财務類工作,已經做了好幾年。說實話,财務的薪資比較穩定,但處于養活得了自己,養活不了全家的程度。
知道碳中和是在抖音上,我常常能刷到關于“碳排放管理師”的介紹,說這個是國家去年提出的新職業,證書的含金量是多麼高。
我想着,現在的工作真的就像吃低保了,要是去搞這個(碳排放管理師)肯定比現在掙得多,可以為轉行做準備。
今年1月,我在長沙人事網公衆号上看到了一篇推送,介紹碳培訓師課程。因為是官方機構的推送,我也沒什麼顧慮,直接加上了招生老師的微信。
加上才知道,對方是天津的一家教育機構,叫“天津博成”。招生老師一直強調證書的含金量和行業前景,說考試由國培網安排,全國統考,證書由他們下發。證書考過後,他們還可以幫忙挂靠在一些單位上,什麼都不做,一年也至少收入5萬元。
我還是有點猶豫的,畢竟學費也不便宜,一個人要近6000元。這時,他們提到了長沙是碳排放管理師的首考城市,并且機考名額隻剩兩個。如果錯過了,以後起碼要有三年相關行業經驗,且通過筆試,才能考。
為了打消我的疑慮,對方還發來了營業執照和工商信息,還有他們的“官網”,讓我自己查詢剩餘的考試名額,當天我就和男朋友趕緊報了名,把錢打了過去。
交過錢之後我才回過神來。我在相關渠道查詢發現,現在的碳中和證書相當于培訓類證書,而不是職業類證書。我查了“天津博成”的營業執照和經營範圍,發現并沒有招生資質。去問他們,招生老師總是岔開話題。
我覺得不對勁,開始讓他們退還費用,但已經有些晚了,負責人說課程開通了,考試也報了名,無法退費,我和招生老師僵持不下。
然後來了另一位聲稱是“老師”的人,給我提了一個新辦法。因為合同裡寫着“考試包過,不過退款”,所以他們讓我先去考個不及格,才能申請退款到賬。如果是因為個人問題拒絕去考試,就一分錢都不會退
為了能退課,我又一次聽了他們的話,去刷課考試。上課在小程序裡,都是網課視頻,看不到“老師”的臉、也不知道到底是誰在講課,所有課程内容都可以快進,我隻花了10分鐘不到就刷完了。我想着,沒考過總得給我退錢了,正式考試就考了52分,然後把截圖發給他們,要求退款。
結果又上了他們的當。
退款費用始終沒到賬,還聯系不上。最後,他們又換了一個“班主任”和我溝通,她态度極差,在電話裡罵罵咧咧,還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我的身份證替考了一次,拿到了97分,和我說考過拿到證了,不能退款。
一直踢皮球到3月,“天津博成”給我打電話說證書出來了。我拒絕接收,他們還是直接寄了過來,快遞還是到付,我真的無語了。
“天津博成”提供的證書。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證書也錯漏百出。今年才考的試,證書下發時間卻寫成2021年12月。他們還解釋說,證書日期有誤是第一批考生的特殊情況。
我很憤怒,要求把證書退回去,他們卻說合同已經終止,和我已經沒有任何業務往來。之前說好的單位挂靠也不作數了。我後來看了電子合同,既沒有雙方認定,也沒有寫出“包挂靠”的字樣,這最多算是“口頭保證”。但問題是,這個合同當時并沒有正式簽署,他們是直接發給我的,這真的有法律效力嗎?
但不管怎麼樣,錢不退、證沒用、無挂靠,我的六千塊學費相當于打了水漂。
他們還想繼續騙我,說正在找單位,讓我擺正自己的定位,現在是我求着他們幫我挂靠,還被他們指責“這是求人的态度嗎?”
我再也不相信了,開始在社交平台和投訴平台,說出我的經曆,希望揭露他們的騙局,讓後來的學員别走我的老路。另外,我也去市場監管局舉報了,但還沒被受理。走司法程序還暫時不行,因為疫情,沒法到天津當地提交材料。
雖然事件還沒有最終結果,但不管需要多久,我也會堅持維權。現在網上關于碳排放管理師的詐騙投訴越來越多,有幾個網友聯系我,跟我說剛給這個機構交了錢,看到我的經曆後也趕緊退了款,還來感謝我。
花幾千塊報班也不算什麼,轉型碳圈工資自願打七折白雲,34歲,某軟件公司産品負責人
我是2010年大學畢業的,畢業後先去阿裡做了兩年銷售,後來轉行在傳統行業做了産品經理,一直在To C行業打轉。後來才到軟件公司,一直做到産品線負責人。
在互聯網圈十來年,我覺得互聯網的思維方法是領先于中國很多行業的。所以我希望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傳統行業,能發揮這麼多年的經驗。另一方面,我也想在這個年紀再突破一下自己,如果能轉型成功,也能給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
剛好就遇到了“碳中和”。
去年,我老婆跟我提起這個事情,說是比較有前景。我一查,還真的符合之前的期望,就花了幾千塊錢報了某地能源環境交易所開的培訓班。
報班前,我已經知道證書沒什麼含金量,上完課後發的是培訓證書,而非職業證書。但我覺得沒什麼關系,我本身就想花點錢,節省時間和精力來重新學習。再說了,在互聯網行業那麼多年,幾千塊也不是什麼大錢。
培訓班是上的網課,課程分三天,在釘釘群裡上課。上午和下午各一個老師,基本就是拿着PPT講課,中間穿插講一些案例,入門是夠了。
我心裡有預期,很多人說這種培訓班是騙子割韭菜,但我清楚是為了節省時間去買課的。不過說實話,一個群裡幾百号人,一人3000塊錢,隻有三天在線課程,那就是大幾十萬了。其實收費挺黑的,我看他們都辦了50多期了。
上完課後,我也關注了很多雙碳領域的公衆号,還加入了一些社群,主要還是希望能夠多認識些人,為轉型做準備。
我一直有留意雙碳相關的工作,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在boss直聘上看上海的機會。參加培訓班之前,boss直聘上的上海雙碳崗位都沒幾個。今年多了點,十幾二十個吧。
這個領域還很早期,對互聯網人才的渴求程度也沒那麼高,更希望找産業裡的人。我去聊了蠻多公司,無論是傳統碳咨詢機構還是初創公司,一聽到我是互聯網背景的,都不是很願意跟我聊。
也有願意和我聊的。我聊完發現,很多公司都還是小作坊式打法,比較野蠻生長,都是皮包公司。看他們去談單子,上來就跟客戶搞感情,喝酒吃飯聊天,還沒到真正專業地去做這個事情的階段。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客戶,普遍年紀都會大些,30歲以上,和互聯網差别挺大的。
還有一家公司說自己是雙碳解決方案,但真正聊工作的時候并不是那麼一回事。他們其實就是用很簡單的IoT技術,布置在客戶現場,比如酒店、寫字樓,給裝個傳感器什麼的。我問他們檢測完會做優化嗎?他們說不做,隻把數據給到客戶,很簡陋。
我2012年開始做産品經理,碳圈和那時候的互聯網其實差不多,我覺得碳圈起碼要做個再八年十年,才能到和互聯網節奏差不多的水平。
但我對這個行業還是很有信心。行業肯定是沒問題的,主要還是看公司、團隊和做的事情靠不靠譜。我也有家庭有孩子,換工作成本挺高,所以一定要挑很合适的機會,現在更要保持耐心。如果有合适的崗位,我工資打七折都可以。
某培訓機構招生啟事列舉了“碳排放管理師”的工作機會。(圖片水印機構與文中内容無關)
碳圈本來是個小圈子,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大洋,36歲,從事碳培訓業務8年
我們公司成立超過10年了,一開始以咨詢業務起家。當時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碳中和”,一提到“碳”,還以為是倒賣煤炭。
2020年雙碳目标提出前,碳圈一直是個很小的圈子。我們也是先給能耗高的行業做咨詢服務,如電力、石油等公司,過程中我們發現,客戶其中不太懂雙碳的市場環境和宏觀政策,所以我們就号召大家一起參與培訓學習。
我們組織高校、研究院等專家教授,給大家講講國際形勢政策、具體規則等等,讓客戶對自己的減排工作心裡有底,回去也能看看業務闆塊怎麼關聯。
一開始,參加培訓的以能源從業者為主,一期也就十來二十個人。大部分參加培訓的都是自身工作需要,很少說個人自己花幾千塊錢,來學習入門的。
變化是在2020年發生的,那一年國家提出了雙碳目标。到現在,我們的學員數量漲了幾倍。
但也有不太好的現象發生,很多學員被媒體或者培訓機構宣傳誤導,以為培訓完拿到證了,就可以年薪三五十萬,北京落戶積分、評職稱等等,這怎麼可能呢。
“黑貓投訴”平台中,關于“碳排放管理師”的投訴高達數百條
以前碳圈小的時候,我們沒有強調過這個證書的性質和類别,因為大家都不是為了考證來學習的。現在很多機構誇大宣傳,導緻很多人隻為了考那個證書,有點舍本求末了。所以我們去年趕緊在招生通知裡強調,說這個隻是培訓證書,不能當資格證書用。
雙碳作為新興行業,本來受衆面還比較窄,從業人群相對較少,國家也沒有出台行業從業标準和職業資格認證要求。市面上很多培訓機構都是去年才開始做的,随便找一個社會團體、協會、研究院機構就發證,課程體系、講師邀請、培訓内容以及考試認證流程都很不嚴謹,課程宣傳推廣自說自話,都是唬人的。
其次,有學員以為随便考了證之後就能去碳咨詢公司應聘工作,這也是不太可能的。這個培訓證書最多可以讓公司明白,你對“碳”這個事情有主動學習過,最多節約一兩個月的行業基礎培訓時間。
從目前雙碳背景下的需求來看,未來碳圈的人才需求會非常大。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成立碳資産管理的專人專崗,甚至新注冊一個二級碳資産公司。尤其在企業被納入碳市場後,會涉及不達标受懲罰的問題,企業對招到高素質的人才是很渴求的。
以我們公司作為例子,我們現在還是最注重項目實踐。就算招一個專門看某某環境方向的博士,如果他沒有接觸過類似項目,沒有一兩年的從業經驗,也很難馬上上手。
做碳相關的業務,對人的專業知識、基本素質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國内很多碳排放管理的方法學現在還是參考國外資料,對英語能力要求比較高,碳管理相關業務也需要一定的環境專業知識。
最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行業認知。假設要給企業做碳管理,如果咨詢顧問隻知道碳中和概念,是沒法做流程優化的。所以我們現在歡迎有行業背景的人才,像是在電力、石油、化工等行業工作過的,他們學習了雙碳知識後,再上手碳管理業務會更快。
選擇大于努力,小面包車在高速路也能跑120科恩,31歲,雙碳創業公司産品總監
我之前是在某家明星SaaS公司,經曆了從0到100的階段,現在剛來新公司不久,新公司原來是做環保咨詢相關的,我來這裡主要負責新的雙碳闆塊産品。
以前我都是看新聞裡說碳中和,第一次真正有感知,是一個投資人和我說某個大廠在做碳中和交易闆塊,我本身就有想出來的想法,就看了看機會,順藤摸瓜,最後到了這家創業公司。
來之前,很多人勸我,雙碳領域企業都很傳統,多是咨詢業務,很不SaaS。有個朋友甚至給我推了四五個其他SaaS公司的機會,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這家雙碳領域的創業公司。
目前來看,我不覺得後悔,甚至會有些驚喜。
我之前所在的企業,也是先從泛互聯網企業客戶做起,後來再打相對傳統領域的企業客戶,很明顯能看到,整體的獲客效率在降低——我之前測算過,細分市場規模增長在8%-10%左右,就算前兩年疫情大大推動了數字化,也很難追得上大家的增長期望。所以,SaaS公司互相卷也在所難免。
當然,我相信未來某一天,國内企業信息化程度肯定也能追上美國,比如普及率和滲透率,但可能要以10年作為周期來看。我作為個體,肯定是熬不到那個周期了。
大廠我也聊過,大家也能看到,現在大廠也紛紛縮減戰線,去了要麼搶活,要麼空間有限,太卷了。
但“碳中和”這個事情不同,是國策,自上而下推動的。無論怎麼樣,2030都要碳達峰,2060年要碳中和。人才和錢都會湧進來,行業成長速度會更快。
我把自己當作一個乘客。企業所處的行業就是路,如果它走的是高速,就算是小面包車也能跑個時速120;但如果走的是泥路,保時捷也開不起來。所以我最看重賽道,然後再選車。當然,要盡可能選擇這個賽道上最好的車。
最後的造化,還是要看司機——也就是老闆。我覺得,老闆能營造一個幹活的氛圍,就行了。站在外面,你永遠接觸不到真實的客戶,不知道真實的場景需求是什麼,所以我也不想了,躬身入局吧。
碳圈的人很多都是咨詢出身,接觸下來,和互聯網還是很不一樣,他們在産品化、商業化上想得比較少。所以我現在的工作,很多時候是和潛在客戶泡在一起,挖掘客戶的真實訴求。目前,大多數企業的碳管理認知非常淺,所以得好好挖掘訴求,而不是盲目上手去做。
當然,說實話,我也擔心這是個風口型公司,所以最近一直在做市場調研、了解用戶需求。聊了一圈,發現很多客戶是有實實在在的碳管理需求,比如一些出口型企業,需要面對歐盟的碳關稅,自然要系統地管理“碳”。
我一直覺得,我們都是個體,很難改變某個公司或行業的走勢。如果有些不錯的互聯網産品、營銷方法能帶進來,是好事。雙碳這個領域,無論是個人職業選擇,還是企業發展,都是在面向未來3-5年的市場。如果等到整個市場的碳管理意識非常強了,再行動,那還來得及嗎?
應受訪者要求,哈奇、白雲、科恩、大洋均為化名;如果您對碳培訓行業有什麼意見與想法,可添加下方作者微信與我們讨論,請務必備注身份信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