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功效加倍,許多老年人泡腳時會按照電視或報紙上的藥方來抓藥,一煮就是一大鍋。然而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藥物配伍,藥方并不是适合每個人。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劉浩提醒,選擇藥物足浴時,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疾病特點來選擇藥方,藥材種類和數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泡腳是老少皆宜的養生保健項目,僅通過熱水來泡腳,能起到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睡眠等保健作用。不過要想在泡腳中添加藥物,看似簡單,裡面可有很多講究。
艾葉、花椒、生姜、當歸等常見中藥經常用于足浴中,以艾葉為例,劉浩主任介紹說,艾葉主要的功效是溫陽散寒,泡腳可以治療手足發涼,但一般不單用艾葉。“因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雖然艾葉溫陽散寒的效果好,但是陽患者虛可能會伴有血瘀表現,艾葉配合紅花或當歸效果會更佳。手腳冰涼的人同時伴有皮膚幹燥瘙癢時,艾葉搭配當歸可以養血潤燥,搭配花椒有溫陽利水的作用。”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劉浩
雖然看起來都是中藥,但成分不一樣,起到效果也不盡相同。劉浩主任提醒,陽氣不足加上血瘀患者,可以選用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藥物配伍治療;肝腎不足患者,可以用補益肝腎的藥物配伍來泡腳。
“根據四時、五髒所主的節氣不同,泡腳的藥方也各有偏差。春季泡腳多選用養肝的藥物;夏季以清熱或利濕藥物為主,秋季以潤肺、滋陰、潤燥藥物為主,冬季更多偏于溫陽散寒,一年四季藥物配伍要因時制宜。”
另外,選擇外用的足浴藥物種類不宜過多,少則一兩味,多則七八味配伍即可。總而言之,足浴藥方不僅與個人的體質和疾病特點有關,也與四時變化有聯系。最好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選擇藥方,不要盲目聽從網傳的泡腳秘方。
掌握了泡腳的藥方還不夠,如何使用藥物泡腳一樣有技巧。在泡腳過程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劉浩主任為大家總結了以下3點:
1、藥物泡腳掌握技巧
一般外用藥材的劑量會比内服藥大2-3倍左右,煎煮藥材的時間是在大火煮開後,小火大概煎煮半個小時左右;其次是水量一定要多,因為泡腳要達到一定的深度才有效果。
2、泡腳後避免吹冷風
泡腳有一定的水溫,足部溫度升高後,經絡或汗孔都處于開瀉狀态,這時吹冷空調容易導緻風邪入侵,可能引起皮膚或關節疼痛,所以應避免剛泡完腳就吹冷風。
“正确的做法是在泡腳後先飲一杯溫水,幫助血液循環;其次可以揉按足底的穴位,如常用的湧泉穴、三陰交、太沖來加強治療的效果;如果是晚上泡腳的話,在按壓穴位之後建議不要再做劇烈的運動,早點入睡。”
3、這3類人不建議泡腳
泡腳要求足部皮膚應該保持完整、無破潰,避免感染的風險;有明顯心衰或高血壓,或有其他基礎疾病未能控制住病情的患者,也不建議泡腳;另外,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兒童使用足浴。
至于許多女性關心的經期是否可以泡腳的問題,劉浩主任回答說,經期可以使用溫水足浴,幫助調整氣血運行,尤其是經期有腹痛或手足發涼、頭暈情況的患者,可以安全使用足浴,幫助改善經期的不适症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