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語出《論語·雍也》第3章,原文如下: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顔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别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魯哀公作為魯國的國君,問孔子,他的三千弟子中,哪一個最優秀?這一問一答,中間是有玄機的,并不是就問一下誰的成績好?言下之意,是哪一個可以做孔子的接班人?孔子在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歸魯國。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歲,孔子最愛的弟子顔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地說:“天喪予!天喪予!”
由此推斷孔子這件事就發生在孔子70歲以後,“人生七十古來稀”,哀公的問話既激起孔子對顔回【29歲】英年早死的懷念,又對自己後繼無人的惋惜,還有孔子對顔回“不遷怒,不貳過”的高尚品格的肯定。
“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不容易,所以孔子會說,三千弟子中,除了顔回,沒有人可以做到。
“ 不遷怒 ”:遷怒,我的理解是殃及無辜,用比較接地氣的話就是——“躺着都中槍”。表現形式有:“怨天尤人”,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人,自己永遠沒有錯,出現了問題都是他人的錯。所以,孔子《論語·公冶長》有雲:“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我從未見過看到自己有錯誤便能自我責備的人。】
如何做到“不遷怒”呢?就是要做到“反求諸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麻煩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
所以,遇事不遷怒、不責備他人是一種修養!不是常人所能為。
“不遷怒”,表現的形式為“無怨”,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無怨,在邦無怨”【論語·顔淵】。
無怨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聖人之道,吾性自知,聖賢智慧,可學而至。緻良知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激情和生命的意義。現在的我以愉悅的心情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享受與人為善的樂趣,内心深處感受到世間萬物都是那麼美好,總是真誠地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遇見!我現在是忙而不累,累而不苦,而且是樂此不疲。在家無怨,在邦無怨,因為心無怨。
“不貳過”:古語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思是人人都有可能會犯錯,沒有人是完美的。
“貳過”,第一次犯了過錯,第二次又犯。或者這樣說,一錯再錯,還有的人的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而顔回可以做到“吃一塹,不貳過”,所以顔回非常了不起。
陽明先生說:“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我們做不到顔回的“不貳過”,但我們反躬自身,常思己過,這樣才能超越自我。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
“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提倡的一種境界,對我們而言可能難以企及,但可以作為我們終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子日:“成人之美,易;不成人之惡,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上半生,我總是喜歡做容易的,下半生,我深知知難行易,更要克難求進。這樣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從今以後,“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将成為我的人生準則!做一個于國、于人、于家都有益的人!做一個靠譜的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人不遷怒,遇事不貳過。在家無怨,在邦無怨,因為心無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