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早發白帝城跟讀

古詩早發白帝城跟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3 11:21:11

接着讀唐詩,标題中的這句唐詩出自唐代詩人、書法家、文學家虞世南的《蟬》,因此,這句詩要說的知識點還真不少。我們來一個一個介紹。

古詩早發白帝城跟讀(唐詩閑讀居高聲自遠)1

(電視劇《琅琊榜》提到《蟬賦》)

有必要說說蟬這種生物:

蟬,是昆蟲綱半翅目頸喙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别稱也有相應的變化。雄蟬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雌蟬不發聲,但腹部有發音器。蟬在正常人的眼裡,生命僅有幾個月的時間,夏季一過,秋風一起,蟬的生命就走到了末路,再響亮我蟬聲也隻不過是生命的哀号罷了,但據生物學家們的考證(比如法布爾)蟬的幼蟲在地下生活要達一兩年或更長,比如六年周期蟬,幼蟲要在地下生長五年的時間,現在有資料證實非洲發現13年周期蟬,它的幼蟲要在地下生活12年之久,到第13年爬出地面,登上枝頭,高聲鳴叫。地下潛藏幾年或十幾年,隻為某年夏天登高一鳴,這真是很神奇的生物,難怪古人們歌詠它。

古詩早發白帝城跟讀(唐詩閑讀居高聲自遠)2

(蟬)

作者虞世南也有必要詳細說: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就是現在的浙江餘姚)人,比初唐另一位大書法家歐陽詢小一歲,虞世南出身陳朝名門望族,因此大概在20歲出頭就成了陳朝的五品官,589年,陳亡,虞世南有才學,于是被晉王楊廣看中,征為王府學士,後來楊廣任太子,他成為東宮學士,楊廣登基之後,又任秘書郎負責掌管四庫圖書經籍,遂成一代名儒。隋又被窦建德滅國,窦氏稱東夏王朝,虞世南被留用,被封貳侍中,兩年後,東夏王朝為秦王李世民讨平,621年,64歲的虞世南成為秦王李世民的幕僚,我們知道,李世民後來做了皇帝,因此虞世南一路順風順水研究學問直到暮年,到了633年,李世民為了安置年邁的虞世南,還專門特設少監一職,雖然隻有三品,但這是專設的官位,虞世南仍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因為虞世南的品行、詩文、書法以及儒學的影響,唐太宗稱賞虞世南“五絕”殊榮分别是:“博聞、德行、書翰、詞藻、忠直”。628年,虞世南告老不許,到638年,又告老退歸田園,終獲允許,于是虞世南帶着銀青光祿大夫三品散官和弘文館的職銜以及“五絕”殊榮,回歸故裡,也就在這一年,虞世南終因年邁而逝,享年81歲。

古詩早發白帝城跟讀(唐詩閑讀居高聲自遠)3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局部)

虞世南正宗名氣大的是他的書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他詩文倒在其次,稱“五絕”的原因是他跟唐太宗李世民的私人關系非常密切,這比歐陽詢有大優勢,歐陽詢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集團的人,所以,虞世南獲得了較好的書壇和文壇地位。今天介紹的這首詩是虞世南的名作。

第一句“垂緌(ruí)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颔下的帽帶的下垂部分,而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說是“垂緌”。因為蟬的生活方式,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栖于高枝,飲食露水(其實是吸食樹汁),所以說是“飲清露”。這整個一句寫蟬的形狀和習性,實際上也有比興象征,比如,垂緌暗示官宦身分(古代所謂的“冠纓”“簪纓”也是指高官),在人們的心目中,高官一般不會“飲清露”的,蟬恰是居高而飲清露的典型,是“貴”與“清”的統一。

第二句“流響出疏桐”寫蟬的聲音,梧桐是高樹,用“疏”反襯樹高,“流響”寫蟬聲的長鳴不已。“出”寫蟬聲傳出,把蟬聲意象化。前兩句寫蟬的實象,又隐約暗含比興,對後面兩句起到鋪墊作用。

古詩早發白帝城跟讀(唐詩閑讀居高聲自遠)4

(曹丕《典論.論文》)

後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本詩的核心,是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在上兩句的描述基礎上生發議論。蟬聲遠傳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秋風的傳送之力,詩人卻認為這是因為蟬“居高”的原因,居高自能緻遠。這是詩人對品性的強調,即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憑籍(比如權勢、官位,貴人的幫助等),聲名自能遠播。古代文人更看重人的品格,這是古代文人的價值核心(這其實也儒家的價值評判參照系),他們認為傳名後世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品質和才學,比如曹丕在他的《典論.論文》裡說:“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後”古人認為:所謂的成功人士,有真正的傳世佳作或高潔的品格,就不需要史學家們的贊揚,也不需要依托強硬的勢力,聲名自然會傳到後世,中國文人的價值體系是一緻的。

(【唐詩閑讀】之2,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