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5日晚22點,官方正式揭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2022年得主是建築師、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
他是該獎項的第51位獲獎者,亦是首位獲得該獎項非洲裔設計師。這一獎項頒布,颠覆了很多人對建築極緻美學的想象。
圖片來源:必應
凱雷來自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的鄉村。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學位後,他決心回到家鄉,用自己的所學回饋社會。即便來自非洲最貧窮的地方,做着最簡陋的建築,他依然能拿到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建築大獎。
貧窮與富有不過一步之遙,但他卻堅守初心,用天賦、勤奮、努力去填平這個世界所存在的巨大鴻溝。
圖片來源:必應
凱雷在充滿限制和逆境的邊緣化國家工作和生活,他的職業生涯中,一直都被一個疑問所困擾,那就是:在資源極度匮乏的情況下,建築究竟扮演着怎樣的角色?突破重重困難,什麼才是建築實踐的正确途徑?是該适度保守、腳踏實地,還是該滿懷雄心、激發變革?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這樣的雄心又是否會讓建築脫離實際,淪為一廂情願的産物?
在當地建築和基礎設施缺失的情況之下,凱雷憑借着對本土材料的創造性應用聯結,嘗試應對自然氣候、突破制約與困境。此外,他的建築更多地服務于資源較弱的社群關系地區,為其建造教育機構、衛生設施、專用住房、民用建築和公共空間。
這些本土建築的轟然出世,更好地證明了真正的藝術不僅具有審美價值和使用價值,還可以不斷變革創新,将其功能價值最大化,改變社區面貌,為社區賦能。
肯尼亞‘獅子’初創園區 Kéré Architecture
圖片來源:必應
當山寨、模仿、拼接成為當下流行文化的複制品,他獨樹一幟、大膽創造,毫無矯飾,不僅颠覆了已有的建築美學,其人文理念、審美價值早已貫穿其他領域,改變着人們既有的思維定式。
“不能因為富有,就理所當然浪費材料。不能因為貧窮,就固步自封不去嘗試追求品質,每個人都理應享受品質,每個人都理應享受舒适,每個人都理應享受‘奢華’。”從鄉村來、回鄉村去,給窮人建造奢華浪漫的房子····
說姐從他那不可或缺、真誠用心的作品中,看到初心的價值,以及推動着人文發展、民主課題及審美不斷變革······
普利茲克建築獎,
第一次頒給了非洲建築師
1965年,凱雷出生于西非布基納法索 —— 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他在鄉村甘多一個沒有幼兒園的社區裡長大,這裡連幹淨的飲用水、成熟的電力和基礎設施幾乎是奢侈品,更别提高大上的建築。
弗朗西斯·凱雷是酋長的兒子,也是這裡唯一有機會接受小學教育的孩子。他記憶中的建築并不美好:他所在的童年教室往往缺乏通風和照明。
圖片來源:網絡 © Cathal Markey
1985年,他背井離鄉,憑借職業木匠獎學金前往柏林學習。他白天學習制作屋頂和家具,晚上參加中學課程。1995年,他順利獲得獎學金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德國柏林)學習,并于2004年拿到了建築學高級學位。“希望把學校建設得更好”,這一價值理念一直支撐着他走完漫長的求學經曆。
他通過設計改善氣候環境條件,給予建築基本的舒适感,這樣孩子們就在一個真正的教學空間裡,有了較好的學習氛圍。
突破性改革往往需要金錢和時間代價。作為學生,他隻能通過長期勸說同學們将香煙和咖啡消費的錢節省下來,才募集到五萬美金,成立“甘多學校建築材料”基金會。後來他還為兒童能夠擁有舒适教室,進行募捐和宣傳。
甘多小學擴建校舍
他的建築對公衆議題有着較好的構想與延伸。我們可以欣賞一下他的作品:
他的第一座建築——甘多小學(Gando Primary School,2001年,布基納法索甘多),是由甘多人民建造的,也是為甘多人民建造的。由于自己兒時的教室,擁擠、悶熱、通風和照明不良,他積極推動落實每個兒童都享有舒适教室的權利。
圖片來源:網絡 © Daniel Schwartz
他在國際上籌措款項,從項目構想到職業技能的培訓,為當地居民創造穩固的就業機會。他就地取材,使用經過水泥強化的粘土,形成熱量聚集磚塊,可将涼爽的空氣保留在室内,同時又讓熱量,通過磚塊天花闆和寬大的懸空高架屋頂散發出去,達到通風的效果。
圖片來源:網絡 甘多小學 ©Simeon Duchoud
這個項目的成功使學校的在讀學生人數從原先的120名增加到700名,并促成教師住房(布基納法索甘多,2004年)、學校擴建(布基納法索甘多,2008年)和圖書館(布基納法索甘多,2019年)等項目的建設。
圖片來源:網絡 甘多教師住房 © Erik Jan Ouwerkerk
“我在一個沒有幼兒園的社區長大,每個人都照顧我,整個村莊就是我的遊樂場。我記得我的祖母會坐在房間裡,靠着一點燈光給我們講故事,我們會互相擠在一起,她的聲音在房間裡包圍着我們,召喚我們靠近,形成一個安全的地方。這是我對建築的第一感覺。”
此外,他還發展了具有高度表現性和表達性的建築詞彙:雙層屋頂、熱質量、風塔、間接照明、交叉通風和遮陽室,這些詞彙成為他的核心策略。
圖片來源:網絡 肯尼亞‘獅子’初創園區©Kéré Architecture
他設計小學和中學促進了許多配套機構的成立,每一個機構都充分表現出對生物氣候環境的敏感性和當地特有的可持續性,而這些機構的存在将影響到許多代人。
2010年,凱雷設計的馬裡國家公園重新開放,地址位于馬裡國家博物館和總統府之間。
圖片來源:網絡 馬裡國家公園 © Iwan Baan
馬裡國家公園裡的各個建築風格元素統一,與環境、地形完美融合,其中一座建築則直接建在天然岩層之上。使用當地具代表性的石材,将有很好的蓄熱性能,這樣自然形成了被動冷卻系統。
圖片來源:網絡 馬裡國家公園 © Iwan Baan
還有他設計建造的醫療與社會福利中心,是當地歌劇村建築群的一部分。該建築由當地的粘土、紅土石、桉樹木材和懸挑的大屋頂組成,整個建築群的結構材料呈現出審美一緻性。三個相連的單元,分别提供婦産科、牙科和全科服務,其間遮陰的庭院則作為等候區。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歌劇村 © Kéré Architecture
圖片來源:網絡 外科診所和保健中心 © Kéré Architecture
外牆上開出若幹高低錯落,富有韻律的窗格,站着的醫生、坐着的訪客,還是卧床的病人都能享受風景。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建築領域的專業思考,更多還有美學、社群賦能價值:即便貧窮,人類依然可以依靠着這些鄉土人文建築,過着詩意栖居的生活,實現精神富足。
中國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
做回歸自然的,真正中國的建築。
2012年,中國也有一位設計師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他與凱雷一樣,選擇堅守初心,即便遇到再多質疑與争議,依然能發出逆潮的聲音,诠釋藝術服務生活的功能價值。
他就是王澍,像寫詩一樣,造房子。
在甯波博物館,他用舊瓦片建成了山水畫般外牆。圖片來源:網絡
與凱雷用建築賦能社群不同的是,王澍更多關注減緩現代建築的消費與技術特性,将建築置身于本土的人文與傳統。他試圖對傳統、曆史與文化進行重構。
說起王澍,可能會想起他學生時代的狂傲,他直言“畫商業化太假”,崇尚建築的自由表達,最終緻使他無法取得碩士學位。于是他逃離主流,來到杭州隐居,訪問鄉村、行走鄉間,每日與工匠一起,挽起袖子,建造房子。
圖片來源:網絡
在隐居的10年裡,他幾乎沒有代表作,卻深谙工人如何砌石灰牆、如何将釘子“竄進”木具。1998年,他已經35歲,一無所有,除了一個“叛逆”的名聲。他隻堅持一個建築理念:做回歸自然的,真正中國的建築。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圖片來源:必應
中國在千禧年後,經濟開始騰飛,城市拔地而起,現代性和消費主義成為主流。王澍遇到了伯樂。時任中國美院院長的許江找到他,希望他能用同樣大型工程的一半造價預算,建立一個詩意且自由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在占地800畝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裡,有700多萬片、從各地拆房現場收集來的,舊磚瓦片。
圖片來源:必應
靠着回收舊磚瓦片,預算不僅少了一半,更重要的是,這些灰白色的建築瓦片與合院式布局的田園景觀,交相輝映。這些建築尊重自然,更凸顯藝術保留傳統、懷舊想象的價值。
圖片來源:必應
他說:新建的房子是沒有回憶的,但我建造的房子承載着回憶。它代表着真正人類生活的曆史。
2012年伊始,王澍和建築師妻子陸文宇奔向浙江中部的富春江地區,尋訪這裡的名不見經傳小村莊。在此後的3年時間,他用灰、黃、白的三色基調,以夯土牆、抹泥牆、杭灰石牆、斬假石的外立面設計,呈現理想中的美麗宜居鄉村。兩人率先在富陽文村打造出14幢民居。
圖片來源:必應
他改造的初衷很簡單:浙江古村落,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築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現代化步伐已進入鄉村。大家向往高樓洋房,這些民居也難逃被拆的命運。
王澍說,“老房子就是活着的曆史,曆史都沒了,還有什麼根基?”
圖片來源:必應
他找到當地村支書,很有誠意表達了想保留老房子的規劃。那時,富陽邀王澍為當地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三館”項目做規劃。從不輕易對外接項目的王澍一口答應下來,但他希望在洞橋鎮文村、大溪村一帶,做鄉村民居的整體規劃。
在改造的過程中,他受挫:一個屋檐、一堵牆都可能招來村民的抵觸。王澍帶領設計師,放下身段,修改設計方案。
他說服村民們忘了别墅,找回古村的感覺,王澍第一步就領着他們重新打量老民居逼仄的巷道。“為什麼路這麼窄?祖宗就是把地讓出來,給天地、給環境,這是一個生存意識,也是一個非常樸素的生态意識。”
圖片來源:必應
為了延續傳統村落的多樣性面貌,他在技術上,夯土、抹泥等一些老的建築技術上創新。最終他設計出8種不同的房子,布局24戶,錯落有緻,和諧自然。他充分考慮到村民的過往生活習慣,将小院、堂屋、農具室、竈屋元素重點考慮,村民們欣然接受。
圖片來源:必應
現在城市化過程中,往往選擇大拆大建,建築文化傳承幾乎不太可能。
不過,王澍希望,将連片的古民居完好保存下來,用本土的材料以及本土的工藝,設計出看起來像是本土的房子,可能沒有工業化、商業性的精緻與光鮮。但是手工的、本土的、粗糙的,一樣也讓他的房子變成西方所不能超越的藝術。
反思既有的貧瘠審美風:
融入傳統,保留曆史
為何說姐鐘愛這個小衆且專業的論題,隻源于很簡單的想法:希望大家在看到這些獲獎作品後,能對藝術、審美有更多的反思。
文章回歸到弗朗西斯·凱雷的作品,他的作品最能反映他的初心,推己及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予貧瘠鄉土的後代,更好的教育關懷。
△ 2022普利茲克獎評委成員 ©普利茲克官網
他将人文思考投于建築藝術這個龐大的載體上,也提醒了我們:時代發展太快,我們的藝術似乎被不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模式裹挾,喪失了原本對藝術、美的追求。
從統一的街頭招牌到奇葩的城市建築,從山寨的電影節海報到土味文化的流行……無一不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于是,部分審美的貧瘠,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圖片來源:必應
如在西安某兵馬俑主題酒店,床頭、床底下,都被兵馬俑包圍。能在這裡睡得香的遊客,要麼是心太大,要麼就是旅行太困,一秒能入睡。
藝術可以借鑒,拼接,但絲毫不見誠意的山寨,就是一種粗淺的審美。
如今,對實用、消費主義的追求、對美的麻木以及美學教育的缺失,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匮乏,生活越來越枯萎,才會出現諸如以上缺乏審美力的判斷、缺失對文化傳承的追求。
結果,我們的後代可能會成為空心化一代,對過去曆史,喪失記憶,沉浸在當下一些粗糙浮躁的流行文化裡。
圖片來源:必應
蔡元培說:“美育是自由的、進步的與普及的,由此決定美育可以積極推動社會文明進程。”
懂得審美,在具有文化沉澱的土壤裡生長,我們才會成為精神富足、擁有持久創造力的一代。
希望更多的王澍能在中國土壤裡成長起來,和弗朗西斯·凱雷一樣,将藝術回歸初心,保留文化脈絡的同時,更好滋養後代,像走完長征一樣,經過很多的險阻,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
作者:Anna。在四維空間永葆熱情與好奇的探索者。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讨文化百态、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态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Reference:
夢回林芝:個人圖書館—中國第一個獲得普利茲獎的狂人王澍
造就:普利茲克獎中國首位得主王澍:現代設計殺死了中國傳統文化
建築師 | 王澍,中國首位普利茲克獎得主
小椰子專欄:全運會上最尴尬的一張照片,暴露國人審美的悲哀
精英說:中國時裝周醜爆被英國VOGUE群嘲,欠缺美育教育的我們,連下一代也要這樣嗎?
浩瀚商海:2022普利茲克建築獎揭曉,非洲建築師第一次獲得!
2022年普利茲克獎|第一位黑人獲獎者
設計與選材:2022普利茲克獎揭盎,誰想到是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