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認知差異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2.為什麼會産生差異
①認知能力
所謂認知能力就是對知識事物的認知。
夏蟬不可語冰,在蟬的認知中,一生都沒有冬天,跟它說什麼是冰,是沒有意義的。
就算都看到經曆過同一個事物,認知能力的不同也會産生認知差異。
講個故事,計生委領導下鄉視察,碰到一個老農,問他:“老鄉,你知道為啥近親不能結婚嗎?”老農憨厚地撓撓頭,笑道:“呵呵,呵呵呵呵,那啥,太熟不好下手。”
老農顯然是沒學過高中生物的,不知道近親結婚有可能增大隐性基因的遺傳病發生率,因為沒有知識,所以隻能通過自己生活中日積月累的思考,得出這件事背後的道理。這個故事充分認知能力的不同會産生認知差異。
②所處的環境
常年累月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三觀以及意識形态,而這些東西都會作用于人的思考認知,慢慢形成人的主觀意識。
衆所周知,豆腐花鹹甜之争不絕,南北雙方各執一詞,已經延續幾千年。要說豆腐花什麼味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身處自己生活的環境,對于豆腐花是甜還是鹹已經形成了主觀意識,現在一下子跟他說不對,是另一種好吃,這是沖擊到他的世界觀了,打破他的認知,這個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3.認知差異對溝通的影響
在一名會計的意識中,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借方、貸方等都是脫口而出的事,會計核算的工作對于她來說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但是對于一個非财務人員來說,這些名詞就顯得晦澀難懂,這個就是雙方的生活工作環境造成的認知差異。
想象一下,如果會計跟另一個普通人溝通時,噼裡啪啦就說了一堆專業的名稱,溝通下來的結果就是,你的說的啥?對于溝通結果毫無幫助。
所以在雙方溝通之前,很有必要拉平彼此的認知。
結合我們實際的工作,ToB産品經理在業務調研的過程,其實就是拉平認知的過程。通過各種方法與業務方溝通業務場景,業務痛點,就是産品經理把自己對于業務的認知拉到跟業務方保持一緻的水平,目的是為了後續進行業務診斷,産品方案設計時,符合真實的用戶需求;
同樣的,在與開發進行溝通時,雙方的認知如果能夠持平,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舉兩個場景說明下:
一是進行需求評審時,産品經理一上來就講需求,講邏輯,開發就跟聽天書一樣,最終的結果就是開發的過程問題不斷。最好是上來先把業務場景介紹一下,專業的名詞解釋一下,再舉個場景套進去,我們面臨的現狀是怎麼樣的,這個項目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的目标是什麼,等等。這樣的開場之後,基本在場的人認知上至少能跟産品經理是一緻的,對于後面的需求評審也更容易代入。
二是産品經理對于一些技術的理解,很多時候雙方溝通的矛盾就在于不能平等對話。産品經理說:這個需求很簡單,怎麼實現我不管;開發說:這個需求不合理,實現不了,做不到。 這種對話是最沒營養的對話,雙方沒有就問題本身進行溝通,而是帶着情緒在對抗。試想一些,如果産品經理對于技術有一定了解,那麼在溝通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提需求的同時,可以提出解決思路,如果開發反饋有困難,那麼還可以就實現的問題本身進行溝通,雙方始終在同一認知水平,才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拉平認知看着很容易,但是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下意識的就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舉個栗子:
上周末,跟一個做數據分析的朋友聊天,他吐槽一個工作了幾年的商家客戶,連EXCEL怎麼查找合并同類項都不知道,真是傻*。在這個朋友看來,EXCEL這個功能不是人人都會的嗎,還用學?這個就是下意識的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沒有考慮到客戶的認知水平。如果他能站在這個客戶的角度,考慮客戶的認知水平,也許就不會吐槽了吧
在生活、工作的溝通中,嘗試一下把自己的認知水平放到對方的位置上,也許會更愉快呢
加油!打工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