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參加一個社交活動,偶然聽到一位母親說起來自己和五歲兒子的一段對話,那位母親說自己的兒子特别沒安全感,有次她和先生出去忙工作,走之前答應孩子說九點左右就能回來,但那天有事耽誤回來晚了,孩子見了他倆就開始鬧個不停,說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說他害怕。
而且往後這位母親去上班的時候,他兒子都拉住她不叫她走,這位媽媽也跟孩子說了很多次了,說媽媽要去上班離開一段時間。結果孩子卻總是問她是否會回來,是不是不要自己了,她都被問煩了,然後這位媽媽也說到了她擔心的地方,她說她漸漸的發現孩子非常依賴自己,很害怕我們會不要他,特别擔心會和父母分離,但是他們自己還沒有察覺到,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正确的去疏導孩子。那麼該怎麼做呢?
一、當孩子對某事過度焦慮時,大人要正确地引導他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也要考慮該如何去與孩子溝通。如果你發現孩子在某些問題上總是有些逃避和抗拒,這個時候不要一直強迫孩子,或者用比較嚴厲的責罵甚至更過激的手法去計較孩子為啥要這麼抗拒,大人應該考慮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去逃避,看看是不是因為焦慮而逃避它,應該幫助孩子引導他的情緒,好好的和孩子去商量溝通,這個要比你去強迫孩子回答你的問題更有效也更有意義。
這個溝通方式可以:治愈人們隐藏的創傷,超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局限,打破引發憤怒、抑郁、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以無傷害的方式解決人際沖突,并且也可以建立雙方良好的相處模式。
二、對孩子們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
之前看到一篇學生寫爸爸媽媽作文當中,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作文中寫道:“我感覺爸爸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好成績。”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很多要求都特别不合理,他們把對孩子的期望值定的太高了,以至于給孩子增加了很多負擔。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讓他學會自己去規劃自己的目标才是最有效的,而不是讓家長去幫孩子布置他要幹什麼,怎麼做。家長不要急于求成,給孩子去布置許多不必要的任務,家長要學會等待,老話說的好: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想讓孩子變優秀想法是好的,但不去考慮孩子本身願不願意,能不能做到還是在做無用功。
所以說讓孩子自己學會安排自己的任務,學會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攀登。如果我們隻是一味的去要求他們達到我們所謂的要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成效,但是給孩子心理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特别是有些内向的孩子,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引導他們,當他們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可能會更棘手。
三、改善家庭環境
之前家裡頭有個親戚對他們家的小孩的教育方法就做的很不對,動不動就罵孩子。一大早就盯着孩子做的不對的地方開始說,而且表情态度語氣都不好。比如說:孩子腳上沒有好好穿鞋光着腳就在地闆上亂跑,說孩子擦鼻子擦不幹淨,吃早餐不好好吃,吃幾口就開始玩了……沒完沒了的就一直說說說。
後來我媽就給這家大人提了提意見,說孩子越來越大了,臉皮也會越來越薄,你這說的孩子心裡肯定不舒服,你想過孩子的感受嗎?确實,現在這種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是父母們有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你們在責怪自己的孩子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然後就把火撒到孩子身上,把社會壓力轉移到家庭身上,這樣慢慢下來給孩子所提供的成長環境就變得特别不好。
所以如果有些父母就是這樣的情況的話,一定要做出調整和變化。隻有這樣家庭成員關系才能得到改善,家人關系才會越來越和睦。隻有改變家庭環境孩子才能感受到愛,才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力量,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枕邊育兒寄語: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他的心性。童年時候經常遭受父母的漠視,長大後也會對旁人比較冷漠。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擁有更多的良好品質,父母就要學會與孩子更加和睦友善的相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