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黎夢竹 李伯玺)一座城市的發展,經濟繁榮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化更能養成一座城市的品格和風氣,涵養市民精神境界。陝西寶雞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被稱作炎帝故裡、佛骨聖地、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等。這些金字招牌無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近日,記者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了解周秦王朝從寶雞發祥、崛起的輝煌曆史和燦爛的青銅文化。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航拍圖 張斌/攝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位于寶雞中華石鼓園内,西鄰古樸挺拔的石鼓閣,東接蜿蜒清澈的茵香河,南依巍巍秦嶺,北望滔滔渭水。博物院外形是中央40米高的圓形建築與高台門阙的結合,寓意着寶雞這塊厚土上青銅國寶不斷破土而出。氣勢恢弘,厚重威嚴,象征着寶雞在中華古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尊崇地位。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對外開放,建築面積3.48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銅文化為主的博物院。博物院總共有四個展廳,由“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和“智慧之光”四部分組成,共展出文物15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達100餘件。
博物院内展品“朕匜”,出現于西周中晚期,為盛水器。它造型古樸,憨厚中帶有靈香。腹底和蓋鑄有銘文,共計157字,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決書,享有“青銅法典”之美譽。 李伯玺/攝
出土于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的精美青銅器何尊是這裡的鎮館之寶,也是最早出現“中國”字樣的青銅器,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現場解說員告訴記者,這件國寶異常珍貴,但它在被發現之初,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流浪經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何尊,它是一件西周早期的盛酒器。 李伯玺/攝
原來,上世紀60年代,陝西省寶雞市賈村鎮一位村民在自家後院發現了一件鏽迹斑斑的青銅器。由于當時文物保護觀念落後,他拿回家當做了儲物罐。後來,這個“銅疙瘩”又被他們家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幸運的是,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這家廢品站發現了這件青銅尊,并将其買回,運到了寶雞市博物館。
1975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彙報展”,這件銅器被調往北京。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對何尊蝕鏽時,發現了内底的銘文,其中有“宅茲中國”字樣。該銘文是迄今為止發現“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使何尊身價倍增。1982年,何尊印于中國文物特種郵票,聞名海内外。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大多以窖藏為主,四個展廳分别展示了:從眉縣楊家村和扶風莊白等地出土的窖藏;透過青銅器展現周禮下的西周盛世生活;講述秦在寶雞如何崛起;以及诠釋青銅器從制模翻範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如果你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跟着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會仿佛穿越到了那個鐘鳴鼎食的周禮時代,從中得到曆史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攝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攝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攝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攝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攝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