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張家口的草原天路真美。
尤其是秋天,不乏綠意和殷紅。莊稼地勾勒出大自然的優美曲線,不同農作物奉獻不同色彩,沒有人不被眼前多姿多彩的景色所折服。
不僅是草原天路,康巴諾爾、察汗淖爾、庫倫淖爾、空中草原……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感受到一幅幅撲面而來的生态美景。
好成績的取得,非一日之功。這裡既有大自然的饋贈,更有全市幹部群衆深入貫徹生态文明思想,按照“首都兩區”建設要求,發自内心地對生态環境的悉心保護。
明湖公園白鹭飛。陳飛攝
生态建設“高顔值”
張家口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門”和“後花園”,加快生态環境建設,是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按照《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态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要求,以2022年、2035年為時間節點,我市在水源涵養、生态支撐、綠色發展三方面制定了“首都兩區”建設目标,今年要求完成的20項指标中,已完成17項,其餘3項指标年底即将完成。
如今在張家口,“綠色”已融入生态、城鎮、産業、能源和交通各個方面,一幅“首都兩區”建設的五彩畫卷正鋪陳開來。
在城市邊緣的明湖公園,大群白鹭等水鳥飛落湖面,時而展翅低飛,時而嬉戲覓食。這樣的美景,無需遠走他鄉便可盡收眼底,這是我市持續實施“藍天、碧水、增綠、淨土”行動的結果。
在尚義縣七甲鄉媽奶溝村民張俊峰的腦海裡,關停農灌井的場景曆曆在目。市水務局水資源中心主任趙曉英介紹,科學管水、擰緊“水龍頭”,從2019年至2021年,我市累計關停農灌井6153眼、退減水澆地52.13萬畝。通過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等,我市地表水水質總體達标率達100%。
“崇禮氣溫低,設計造林以鄉土樹種為主,常綠鋪底,闊葉點綴,提高成活率。”崇禮區林草局總工程師楊建忠目睹多年來的植樹成果說,“我們以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完成了營造林工程,奧運核心區綠化率達81.02%。”而全市積極構建綠色生态體系,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态工程,從2017年以來累計營造林137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0%,書寫了新時代的綠色張垣夢。
“告别煙熏和忽冷忽熱,冬天家裡變得幹淨而溫暖。”察北管理區沙溝鎮沙溝村黨支部書記劉建國說。該村采取生物質蒸汽鍋爐進行集中供熱,每年可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5噸、二氧化硫排放25噸。同樣在全市,截至目前已完成37.4萬戶農村“雙代”工程,全市PM2.5平均濃度由29微克/立方米降至2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持續保持京津冀地區最好水平。
“來張家口深呼吸,藍天、白雲讓人心曠神怡。”在壩上避暑的遊客不禁感慨。優良的生态環境不僅築牢了首都生态安全屏障,也成為我市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冬奧核心區綠意盎然。陳亮攝
綠色發展“好氣質”
在市區,曾經的老舊小區“顔值”大增,小區道路平整了,還規劃了停車位,安裝了節能路燈和健身設施。“怎麼也沒想到,我們小區改造得這麼好,居民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橋東區學院路小區居民王長江說。
在蔚縣西窯頭村,一棟棟充滿現代感的建築與古村落相遇,演繹一派歲月靜好。
“現在回鄉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從事民宿服務的,有做視頻直播的。”該村村民任利榮怎麼也沒想到,一度成為“空心村”的西窯頭,經過整修新建,不僅變身網紅民宿村,而且改變了她和村民的生活。
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實施了城市“雙修”等“六大行動”,改造老舊小區316個、棚戶區住房3萬套、城中村17個;高質量完成1100個“空心村”治理和2988個村莊整治提升任務,開展城鄉環境整治等“十項清理”行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7.12%。
綠色城鎮體系的構建,使得城鎮面貌煥然一新,昔日村莊的“髒亂差”變成了“明潔好”,人居環境大為改善,人民群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心情舒暢、如沐春風。
我市森林覆蓋率達50%。武殿森 石豔琴攝
新興産業蓬勃起
去年9月,年産800萬噸鋼鐵的宣鋼全部鋼鐵産能實現關停,我市實現了無鋼鐵生産市的目标。
偏重的産業機構、粗放的發展方式,必然讓環境付出代價。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
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在調整傳統産業結構的同時,構建綠色産業體系,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産業紛紛在我市搶灘、布局和興起。
在張北縣大數據信息技術服務基地,院子裡的格桑花開得正豔。一棟高聳的灰白色大樓裡,來到6層便是網庫張北新能源産業互聯網總部基地,辦公區域十分安靜,隻有工作人員敲打鍵盤的“啪啪”聲響。 “落戶張北半年,已有锂電池産業網、石墨烯産業網等15個單品網在基地運營。”基地負責人陳博告訴記者。
十幾個單品網上線運行僅幾個月,交易量就達3億多元,實現稅收3000餘萬元,數字經濟的成果改變了人們的認知。
大數據等新興産業在我市呼之欲出,沿着京張高鐵進行産業布局,由接壤北京的懷來縣,向高鐵沿線的宣化區、崇禮區以及壩上地區挺進。目前全市已投入運營數據中心項目13個,投入運營服務器103萬台,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由17.7%提高到21.5%。
企業“相中”張家口,看重的是當地的區位、資源、環境、政策配套和産業集聚等優勢,前瞻性、科創型企業的引入,為全市産業轉型升級、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這一切最終歸功于良好的生态環境。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态環境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張“好牌”。
張北綠色風電項目建設時。武殿森 夏培真攝
強勁發展添動力
“風口”是許多人曾經對張家口最直觀的印象,尤其到了冬春季節,“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成為當地人的調侃,其中也飽含了更多無奈。即便夏天,壩上婦女也罩着一塊頭巾,将臉龐嚴嚴實實包裹起來,她們防止日頭的曝曬。
如今,風光資源成了當地的“香饽饽”,追風逐日,向氫而行,全市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已成為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風電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躍身氫能“藍海”,建設氫能綜合利用産業體系,擦亮“氫能張家口”品牌。七年來,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開創了國際國内13項第一,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462萬千瓦,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比例由23%提高到32.5%。綠色能源體系的構建,為全市集聚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增強了發展後勁。
在市區,一輛輛嶄新的新能源公交車,如同一個個流動的音符,唱響現代化的幸福張家口。一座座嶄新的智能公交電子站牌,實時準确顯示公交車的運行狀況,增強了居民綠色出行的體驗感。
“京張高鐵開通後,現在到北京太方便了,早晨去晚上回,到北京就醫、購物、出遊更加便利。”市民梁曉鳳感慨快捷交通帶來的出行便利。
張家口融入北京“1小時通勤圈”,“異地如同城”的生活概念,正逐步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變為現實;京張等4條鐵路、延崇等5條高速建成通車;張家口新航站樓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車達到7531輛,運營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達到444輛,縣城30公裡範圍内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運行率達到97.7%,大大提高了居民交通出行的便利。
如今的張垣大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為民相沿成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篇章更加精彩。
我市氫能源公交車。
記者 魏民 趙娜 通訊員 王旭升
編輯:林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