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生人就想躲在麻麻後面;
聽到突然響聲就能吓一激靈;
碰到路上有小狗也會被吓哭;
......
你家有這樣的膽小娃嗎?
在咱們看來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怎麼到了孩子那就成了瞬間炸毛崩潰的“恐怖記憶”?
膽子那麼小,長大以後可怎麼辦?面對孩子莫名其妙地害怕,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勇敢些呢?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膽小孩子的勇氣從何而來~
孩子害怕的背後
	
“害怕”是一種很抽象的一種概念,我們通常很難向别人解釋清楚這是一種什麼感受。
更何況是孩子,他更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内心的恐懼。恐懼又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正常情緒。
研究表明:
◆ 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
◆ 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
◆ 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孩子們膽小害怕的背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産生邏輯呢?
1 失控感上頭
孩子所謂的“膽小害怕”是大腦不斷發育進化過程中反饋給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1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發展,這會兒的娃都覺得世界為我而轉,對外界的認識有限,對事物所掌握的經驗也有限。
當出現在自我掌控範圍和認知範圍外的事物和人,孩子因為未知,會産生一種外界失控感,從而感到害怕。
2 分不清現實和想象
真不是誇張!2歲開始,孩子的想象力開始發展壯大,會出現想象和現實分不清楚的窘境。
這時候的孩子容易把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拉進自己的想象世界,沒有分辨現實的能力,所以常常表現為莫名其妙被吓哭。
打個比方→孩子怕黑夜裡的大怪獸,怕夢裡的老虎吃自己,怕洗頭閉眼時會有大水怪等等,都屬于孩子的想象。
3 被大人吓出的膽小
“這個危險,碰了手就斷了!”
“别摸小狗,會咬你的!”
“别和陌生人說話,萬一是壞人!”
回想一下,咱們是不是也和娃發出過類似的“警告”呢?
我們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什麼是危險。
但有一點要明白:
小孩子一開始對所有事物的認知都是一張白紙,我們“以偏概全”的危險告知,會無形中讓孩子對相對應的所有事物都蒙上一層恐懼的底色,以至于變得過分緊張、害怕、焦慮。
這樣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勇氣培養,而是會讓孩子在日後遇到類似的害怕變得唯唯諾諾,即恐懼又無能,這種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是更長遠的。
做好4件事,勇氣自然來
	
step1. 接納孩子的膽小
看過一些育兒幹貨的“學術型父母”應該都知道,當應對膽小孩子的某個害怕時刻,咱們大人的一句“别怕”除了能一點點語言安慰,是沒有任何實用的。
當一個人在害怕的時候,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令一個人的“别害怕”反而會更使得膽小的那個人感覺到:原來隻有自己那麼膽小,自己真沒用!
反而會在害怕的情緒上增添一些内心負擔。
其次,當孩子說出害怕的時候,實際是他在已經産生這種情緒後又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一種求救方式。
當孩子對你說害怕時,不要再說“别害怕”,而是要真正地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幫助孩子拉出恐懼黑洞。
✦舉 例 時 刻✦
當孩子想玩滑梯又不敢,和媽媽說害怕,這時媽媽不要一味鼓勵孩子去試試看。
更好的辦法是接納:“媽媽知道你會有點害怕,因為這确實有點高的。”
詢問孩子意見:“你是不是也挺想玩的,就是媽媽不在,會害怕呀?”
給出解題思路:“這樣好不好?你和前面的小姐姐一起上去,你滑下來的時候,媽媽在下面接着你,這樣就安全了,可以嗎?”
這樣一系列操作下來,給出孩子想要的解決方案,同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害怕媽媽能懂,會感覺到滿滿的安全感,那麼下一步的克服害怕就水到渠成了。
	
Step2. 引導孩子正視恐懼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行為接觸改善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想要解決問題就要通過接觸。
類似于我們常說的直面恐懼,主要是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告訴孩子,他害怕的這個東西其實并不危險。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可借鑒的方法:
❶ 和孩子聊一聊害怕的東西,過程中多問問孩子為什麼,這其實是為了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❷ 讓孩子為自己的害怕事物打分排序,了解恐懼等級。這樣就有了逐步讓孩子擺脫恐懼的階梯。
❸ 進一步幫助孩子直面或者接觸恐懼事物,比如孩子怕狗狗,可以先通過讓孩子理解狗狗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動物。
(通過影像、圖片觀察狗狗的外觀、叫聲等,循序漸進地讓孩子理解這個原本自我未知的事物)
這種漸進的方式,就像是醫學上的脫敏,通過理解漸漸戰勝恐懼。
	
Step3.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談恐懼
要讓孩子解除恐懼,就要理解孩子的對于恐懼的未知部分在哪裡。
用孩子喜歡且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如做遊戲、情景演練、繪本故事等)去和孩子聊一聊他害怕的東西。
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勇敢,而我們也沒必要強迫孩子去勇敢,就像是每個膽小的孩子背後其實都有待開發的勇氣能量。
隻要我們父母真正理解和正确引導,才能讓孩子的成長充滿安全感,學會“解題思路”,激活勇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