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自1981年出版以來,一年内熱銷了450萬冊,目前已再版過很多次,在豆瓣評分高達9.1。令人感歎的是,這本書出版了近40年,為什麼它依然熱度不減?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本書作者黑徹柳子以“小豆豆”的身份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裡面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文字猶如一股暖流,一點點深入人心。同時,因為小豆豆的故事,作者黑徹柳子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授予了“親善大使”的稱号。
這本書也是我和6歲女兒一起共讀的親子書,每一次拜讀,都獲益頗深。有感動也有反思,作為家長或教育者,這本書有3點啟示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現在分享出來,希望對你一點啟發和幫助。
01 善于傾聽,學會感受孩子的感受,ta會更願意“聽話”
《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句話:一旦孩子覺得被理解,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并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豆豆因為上課調皮,還經常影響同學屢教不改被退學了。媽媽沒有告訴她被退學的事情,因為即便和她說了,她恐怕也不會理解自己錯在哪裡。而且如果小豆豆因為退學這件事,在心裡留下自卑的情結,那就不好了。所以媽媽為了保護小豆豆的自尊心,隻是對她說:“我們去一個新學校看看吧,聽說那裡很不錯呢。”小豆豆欣然接受。
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見校長先生時,校長先生就聽她說了4個小時候的話,并且過程中先生并沒有表現出不耐煩。他用溫暖的大手摸着小豆豆的頭說:“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小豆豆感覺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因為從小豆豆出生到現在,還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長時間聽她說話。
在巴學園,小豆豆再也沒有出現過上課調皮,影響同學的情況。因為在這裡她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
還有一次小豆豆穿了一件很舊的連衣裙,但鑽鐵絲網的時候裙子被撕破了,小豆豆知道這件裙子雖然舊了,但是媽媽喜歡的。她想出一個好辦法對媽媽說:“剛才我在路上走的時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這樣。”媽媽聽後沒有仔細盤問怎麼回事兒隻是說了一句:“啊,是嗎?這可太吓人了。”
其實,媽媽不相信衣服被刀子劃破之類的話,之所以不戳破這個謊言,是因為她理解小豆豆也不想弄破這件衣服,所以才找理由。
當我們學會傾聽,能與孩子感同身受,就會更加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便會更願意接納孩子的一些行為和天性。相對地,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和被接納,他也會更願意去理解我們的想法和不易。
02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來自父母或老師的肯定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被認同、被肯定,尤其是小孩,他們缺乏自我認知,因而也缺乏對自己有一個正确的評價。這時,父母或老師的肯定對他們來說就至關重要。
小豆豆每次被校長先生表揚:“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小豆豆就會蹦蹦跳跳的說:“是啊,我是一個好孩子。”于是,小豆豆也覺得自己的确是一個好孩子。
積極心理學家久世浩司曾指出:表揚是培養孩子自尊心,也就是“自我肯定感”最重要的渠道。他強調表揚孩子,不僅要注意表揚的詞彙,也要持續的表揚。不僅要表揚結果,也要注重對孩子努力的過程和行為的表揚。
校長先生經常對小豆豆進行正面肯定,對她幼小的心靈就形成了積極的心理暗示,所以,她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好孩子。并且這種肯定會在孩子心中生根,孕育出強大的精神支撐。
作者回憶起校長先生不停地對她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一直到現在,這句話都激勵和支持着她。她說:“校長先生對我的鼓舞無法估量,如果我沒有進入巴學園,沒有見到先生,恐怕我無論怎麼做,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标簽,被自卑的心理包圍。”
作家三毛從小不被父親欣賞,她曾經在《一生的戰役》中寫到:“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
這個你就是指她父親,當她父親看到這篇文章,評論說:“深受感動,身邊因為有這樣的小草而驕傲。”
三毛看到後淚流滿面,她說:“等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不掉的自卑和唏噓。”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認為肯定或否定孩子就像在孩子心間播種,你經常肯定孩子的進步,看到他的努力,他便會越來越往你期望的好方向發展。但如果你經常否定和批評他,看不到他的付出,結局隻會更糟糕。
因此,父母的肯定不僅是幫助孩子培養自信,更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一個自信而内心始終有力量支撐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或不順意,他們會樂觀應對,永遠有一種不怕困難和不被打倒的精神。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改變方式,用肯定鼓勵代替批評指責,用一顆寬厚的心去對待孩子。
03 放下命令,讓孩子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
瑞典兒童文學家林格倫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不知道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 你越不讓孩子做某件事,ta偏要去做。
- 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ta卻不做或者不情願做。
當我們把請求當作命令去要求孩子,“必須、如果不…就、不準、不許”等命令,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尊重。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感覺不被對方尊重,還會答應對方的要求嗎?
小豆豆有一個壞習慣就是上完廁所總想往下看一看,因為這個毛病小豆豆上小學之前已經把好幾頂帽子掉進廁所。媽媽也總是提醒她上完廁所以後,不要往下看,但她不聽。
有一次小豆豆去上廁所,又忍不住往下看了看,這時寶貝錢包掉進了廁所裡。她沒有哭,也沒有放棄,立刻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庫房裡,扛了一把長把勺子出來。找到廁所的掏口開始挖起來,她從下課到上課,舀出來的東西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
這時校長先生路過,問她:“你在幹什麼呢?”小豆豆一邊舀一邊回答,“我的錢包掉進了池子裡面”。“找到了嗎?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部都放回去啊”。說完校長先生便走開了。
作者回憶說:“校長先生對我做的事沒有生氣,很信任我,把我當做一個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經過這件事以後小豆豆上廁所的時候再也不往下看了。
當我們學會尊重孩子,在不威脅到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去嘗試。用尊重代替指令,讓他們在不斷地試錯中成長。當他們自己親自體驗了某件事或某個事物,他才會懂得原來這件事不能這麼做,原來這個東西很美味,原來我這樣做的話會更好。
因為你告訴他的隻是經驗,他自己的感受才是經曆。
寫在最後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心而無痕。”
這與本書“理解、尊重和引導”的理念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沒有枯燥的方法論,也沒有直白的指導建議,卻有沁人心脾的溫暖故事。它的讀者有5歲的小孩,也有103歲的老人,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有的從中看到童年,有的從中找到人生的力量,還有的從中領悟教育的意義。
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不妨一試。
我是@心語愛,你喜歡小豆豆嗎,喜歡這本書嗎?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留言和點贊,感謝支持!
#頭條品書團# #情感# #育兒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