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
前幾天與阿紅去東湖公園散步的時候,發現了一棵仁稔樹。
這仁稔樹極高,幾乎望不到樹頂,是散落了一地的仁稔落果向我們宣告了它的存在。
我們在樹下四周轉了幾圈,想撿拾一些仁稔果實。不過,最後也隻是發現這些落果都是接近腐敗,果實的顔色已經是褐色的了。我們都在感歎能撿到好的仁稔果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從前的江門,倒是有很多仁稔樹的,嶺南地區也曾經一度将仁稔作為經濟樹種栽植。所以以前的仁稔果是常見的食用果子,會被用來做成醬或者被腌漬後食用。
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裡面就記載有:“山居家,其祖父欲遺子孫,必多植人面、烏榄。人面賣實,烏榄賣核及仁。百餘年世其利。”
仁稔果,又叫“人面子”,是因為仁稔果實上面有四到五個的凹點,就像人面的五官,所以就叫“人面”的,但吃“人面”不好,就改叫諧音“仁稔”了。
《嶺南采藥錄》裡記載:“人面子性平,味甘酸,醒酒,解毒,治偏身風毒痛疼,去喉痛等症。”
阿紅說她在小時候吃得非常多的是鹹仁稔。在每年的九月份,仁稔果成熟的季節,她母親便會拿着竹竿帶她們去打仁稔果。打下來的仁稔果洗淨晾幹後,裝進玻璃瓶,按一層鹽一層果子的比例腌漬,然後封好儲存起來,留着以後用來蒸魚蒸肥肉。當然,用來蒸排骨也是極妙的。
不過,在那個時代,仁稔易得,但魚和肉卻難得。于是,很多時候,一瓶腌仁稔,還沒來得及用來蒸肥肉,就已經被她們幾姐弟當零食吃光了。
阿紅說,那鹹仁稔可是比鹹話梅好吃得多的。雖然那味道是又鹹又酸,但仁稔獨特的香味就是會讓人吃上瘾,讓人一顆接一顆地欲罷不能。還有,最妙的是,咬光仁稔的果肉後,那果核的味道就能讓你吮吸上半天。
因為每當你以為那已經光溜溜果核不會再有味道的時候,舌頭間就會在突然之間又傳來一絲絲的鹹一絲絲的酸最後又夾雜着一絲絲的甜的味道,讓人十分地回味。
我小時候卻不喜歡吃鹹仁稔,我嫌它太鹹太酸,我喜歡的是仁稔醬。用新鮮的仁稔肉加糖煮過,再加辣椒、子姜和酸梅熬制做成的醬,隻需挖上一勺拌白飯吃,紅紅綠綠的果醬很養眼,酸酸甜甜的味道是醒胃又下飯。
蔡瀾先生則推薦自己心心念念的仁稔醬蒸魚球。酸甜的仁稔醬清除了肉類的油膩感,還激發出魚肉的鮮味。吃的時候,雖然蔡先生會“可惜魚肉太多,仁稔太少”,但這樣做出來的魚肉的味道,吸引力可是一點兒也不會比仁稔醬少。
雖然大家對仁稔的食法偏好不一緻,但我們都一緻認為,新鮮的仁稔果是酸得不得了的,是生吃不得的。
也有人會把仁稔果撿回家中泡酒,不過,我還是覺得用來做醬、鹽腌或者泡醬油,才是對仁稔的最佳食法。
現在,在江門的市場上已經不容易買到仁稔果了,就連那曾經四處可見的仁稔樹也不多見了。隻是,阿紅說從前在新會步行街附近的一間鋪裡面還有鹹仁稔賣。
看來,我們下回可以去那裡碰碰運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