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豬飼養過程中,豬的機體器官對生長發育、健康長大至關重要,在這衆多的器官中,腸道不但作用了豬的消化能力,還作用于免疫能力,腸道健康可以對營養物質進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也決定了豬隻70%-80%的免疫力,所以當豬的腸道健康出現了問題,則影響較大,例如母豬便秘可導緻生病率增加,采食量下降,難産等,仔豬腹瀉可導緻成為僵豬,甚至死亡;而在豬的腸道中存在多種病原性微生物,有大腸杆菌、沙氏門菌、魏氏梭菌等等,當這些病原體一旦受外界因素失去平衡時,就會引發腸道疾病,那麼在豬場,都有哪些因素可導緻腸道健康呢?
遺傳因素
豬從出生後,腸道内受母豬和環境的影響微生物迅速定植,尤其是大腸杆菌菌群在微生物區處于優勢地位,在相同飼養環境和營養條件下,腸道内存在微生物群也不同,豬的腸道微生物群落差異與豬品種不同密切相關。
國内的榮昌豬腸道中定植的微生物明顯比國外瘦肉型豬長白、杜洛克都高,拟杆菌門、厚壁菌門是榮昌豬的優勢菌群,所以榮昌豬的體型多是肥胖型。國外的瘦肉型豬約克夏、長白、杜洛克、皮特蘭等之間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過國外豬種腸道内微生物的豐富度明顯低于國内豬,螺旋體門和變形菌門是約克夏的優勢菌群,長白和杜洛克在剛出生時腸道内大腸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梭狀杆菌無明顯差異。
哺乳時期仔豬的腸道微生物受母豬影響較大,不同的品種仔豬,腸道優勢菌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日後,随着日齡的增長,環境以及飼糧的不同,腸道的微生物群會發生變化,腸道内定植微生物越多的品種,則在以後會提升免疫系統,對消化、代謝、合成維生素等将發揮重要的作用。 能量因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三大類物質是豬隻腸黏膜的主要供能物質。
碳水化合物可直接影響腸道内的消化環境,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内被微生物發酵後,産生脂肪酸,從而降低腸道pH值,能夠促進有益菌的增殖,當碳水化合物比值降低時,将會提高仔豬盲腸、結腸pH值,降低腸道内VFA容量,使得乳酸杆菌、雙歧杆菌數量下降,碳水化合物對腸道微生物菌群及代謝具有較大影響。
蛋白質是腸道微生物的發酵底物,當腸道内蛋白質降低時,豬體内的厚壁菌門、魏斯氏菌屬比例開始下降,有害菌藍藻細菌則比例上升,同時降低導緻發酵底物氮源,腸道内細菌種屬增加。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主要參與所有細胞的代謝功能,同時影響腸道微生物的數量及組成,能有效的減少豬隻因采食和消化所産生的熱量,從而減少熱應激,還能産生卵磷脂、二十五碳五烯酸等能夠提高仔豬免疫力、改善腸道健康的物質,在飼糧中加入植物油可以有效降低腸道中大腸杆菌的數量,脂肪酸還可以增加腸道對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環境因素
豬場飼養環境對豬腸道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豬隻攝入性因素,二是外界環境因素;攝入性因素包含了豬舍中的土壤與水源被各種重金屬如鋁、氟、钼及砷等污染後,使植物與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标,當豬隻進食或拱土後,經飲水或飼食進入消化道而引發豬隻中毒;另外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氫化物、氮氧化物等超标嚴重,豬隻吸入這些有害氣體後對呼吸道造成嚴重危害,同樣也會損傷豬腸道的健康。
外界環境因素包含了氣溫突變,忽冷忽熱相互交替刺激,陰雨、潮濕,通風不良等等,這些因素均可造成豬隻出現應激,從而改變腸道的消化機能,并誘發各種疾病的發生。 調控手段尚不成熟 通過改善飼料來調控豬隻腸道健康是很有成效的一種方式,從選擇原料的新鮮度到貯藏、加工等許多環節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因此要做好篩選工作,飼料的加工工藝同樣影響腸道的吸收和消化,飼料的熟化程度,形狀顆粒狀、粉狀、固态、液态等都有不同的影響,在教槽時可選擇液态類,在開食階段選擇固态類,在斷奶階段選擇顆粒料,根據日齡來進行選擇。
另外也要選擇适合的飼料,選用低抗原的豆類原料,在仔豬階段常常會由細菌引起仔豬腹瀉,多個飼料廠家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來抵抗細菌的産生,但是大量使用抗生素會使豬産生耐藥性,而且,農業部也發文規定從今年起飼料中不準再添加抗生素,真正意義上進入無抗時代,因此采取别的方式,将是養殖業要面臨的問題。
腸道微生物除了輔助消化、腸道驅動以及早期形成腸道黏膜免疫系統外,還對早期共生菌的定植有直接的影響,豬場的管理、飼喂的日糧等都對腸道産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維護豬隻的腸道健康要對機體、環境和營養三方面進行調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