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作物對于農民至關重要。在秋季收獲時,農民就會祭祀土地神,而農曆八月十五恰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因此,祭祀土地神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每逢中秋佳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賞月和吃月餅,那麼這兩個習俗是從何而來的呢?
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傳說在戰國時代,齊國有個醜女,名叫無鹽,年幼時曾虔誠拜月,後來以超群品德入宮。
某年八月十五,夕月正在宮中賞月,正巧齊宣王也在宮中遊逛,看到月光下的無鹽,覺得她美麗動人,于是就冊封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的習俗,從此就流傳下來。
玄宗遊月
中秋節沿襲至盛唐,在天寶初年的中秋節夜晚,玄宗正在宮中賞月,一位精通神仙之術大師對玄宗說:“陛下能否與臣到天上月宮中遨遊一番呢?”
玄宗欣然同意,于是大師取過一根桂枝向空中抛去,桂枝登時化作一座銀白色天橋,他與玄宗同登此橋。
二人沿着天橋不知走了多遠,眼前突然出現了華美壯觀的宮殿,數百名仙女在廣庭翩翩起舞,并伴有美妙的音樂。
玄宗精通音律,聽得如醉如癡,不覺上前詢問:“這是什麼曲子?”仙女們齊聲回答“此《霓裳羽衣》也。”
玄宗把曲調默記于心,日後他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重新譜曲編舞,便成就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在花間月下獨酌,留下了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以月為友,對酒當歌,放懷達觀以自樂,不僅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也是唐朝人拜月活動的一大佐證。
月 餅
據史料顯示,早在漢代,每到中秋或立秋之日,人們就會敬老,養老,官府賜民衆以雄粗餅,這便是月餅最早的雛形。
隋唐時期,中秋佳節的描述就多了起來,有曆史學家指出了中秋節月餅的來源:
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饷,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宋時,月餅已被正式列為節日佳品,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句。
時光流轉至明代,中秋食用月餅活動已遍及全國,親友們互贈月餅已成禮俗。
八月十五日,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歡聚一堂,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