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又稱為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一種關節軟骨退行性變、伴軟骨下骨及關節邊緣新骨形成的慢性關節疾病。據統計,膝骨關節炎在40歲以上的發病率為10%~17%,在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達50%異常。其中女性發病率遠高于男性。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緻殘率高達53%以上。
根據骨關節炎病情的進展,骨關節炎可分不同階段,不同期治療側重點各不相同。臨床上常将骨關節炎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或早期、中期及晚期)三期。
早期:關節炎僅表現為膝關節不适,休息後即緩解,X線無明顯改變,或僅有輕度軟骨下骨硬化。
中期:骨關節炎表現為膝關節持續性疼痛,活動後或上下樓梯時加重,壓痛明顯; X線片上可見增生的骨贅,關節間隙出現狹窄,多為不對稱性狹窄。
晚期:骨關節炎表現為膝關節明顯疼痛,休息後常無緩解,伴有活動受限,可并發畸形,X 線片可見關節周圍有明顯的骨贅形成,或可見遊離體,關節間隙明顯狹窄,甚至消失。
李智斌主任指出:“對于膝骨性關節炎不同程度的病人應結合中醫特色給予個體化治療方案”。
首先,對于早期骨關節炎,首先建議規律适度的體育鍛煉,如走平路、遊泳、騎慢車等,減少爬山、爬樓及下蹲等可能磨損關節的運動。對于體重較大的病人,要積極減輕體重。急性期疼痛可以口服抗炎鎮痛藥物(如尼美舒利、布洛芬等),如果對抗炎鎮痛藥物藥物治療無效,說明病情已開始向中期進展。
對于中期骨關節炎,首先考慮口服非甾體抗炎藥,以緩解關節疼痛、減輕炎症反應。同時加用保護軟骨的藥物,包括氨基葡萄糖及軟骨素。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腫脹期,可以在關節腔内注射糖皮質激素以控制症狀,但是每年注射次數不應超過三次。對于慢性中期骨關節炎,根據患者情況可以選擇中藥熱敷、關節腔内注射玻璃酸鈉,膝關節關節鏡手術,膝關節不均勻沉降術等。
膝關節關節鏡微創治療圖(上圖)
膝關節不均勻沉降術後患者X線片(下圖)
對于晚期(重度)骨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時,要積極考慮手術治療。目前效果最佳的手術方式即為關節置換手術,其他手術方式如關節融合手術等效果較關節置換術相差較大,已不在臨床廣泛使用。關節置換手術的目的是緩解患者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恢複關節功能,恢複正常生活。對于老年人來說,積極的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恢複其日常生活,避免因疼痛及活動障礙導緻患者扶拐或坐輪椅,有效減少因缺乏運動導緻的心肺功能障礙及精神問題發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關節置換技術已十分成熟,臨床上目前采用的微創技術,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非常少,術後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三月之後即可恢複正常生活及功能。至于人工假體使用壽命,目前進口關節多為20-30年,能滿足60-70歲患者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行關節置換手術之後,患者仍需要進行積極的康複治療,包括關節活動度及周圍肌力的鍛煉等,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
術前片:
術後圖如下:
骨性關節炎的病理過程是不可逆的。所以對于早、中期的骨關節炎的有效治療可以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展過程。對于晚期的骨性關節的治療,關節置換可以有效解決關節疼痛,恢複關節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