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填空題:“我是_____。”(填寫幾個答案)。
可能會寫“樂觀“/”工作能力強”這種特質性格上的答案,可能會是“廣東人”/“媽媽”/“職場人士”這種社會角色上的答案,也可能是“大帥哥”這種可能自我。
自我概念不僅包括我們是什麼樣子,還包括我們可能成為什麼樣子,即可能自我。
可能自我除了我們希望的樣子,也包括我們害怕成為的樣子,例如沒人愛、失敗的自我。自我認識是一個人的評價自我基礎,影響到自尊、自我服務、自我表現等取向和水平。
自尊(self-esteem)即我們對自我的全面評價。從水平上可能會有高自尊和低自尊;從取向上,一個人的自尊可能取決于學校中的表現和外表的魅力,而另一個人的自尊可能取決于為人所愛和遵守道德标準。自我認識影響了自尊的取向和水平。盡管一般來講高自尊優于低自尊,但很多社會破壞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高自尊的人受挫敗或威脅時更具攻擊性。
無論自尊水平高低,人都有維持自尊的動機。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理論被描述為,對自己能力與效率的樂觀信念可以獲得很大的回報。自我效能能指引我們指點挑戰性的目标,并更具毅力,它是對能力自信的表現。許多人會分不清自我效能和自尊: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這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歡自己,這是自尊。
自我決定能帶來控制感,通俗理解自律能力,當你自己想做打掃時,就能夠去。但是過多的選擇可能也會帶來後悔,特别是對選項不清楚的時候, 俗稱對面山頭草更青。這也能解釋盡管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們卻對他們擁有的婚姻表現出更低的滿意度。
常見的場景,如果别人有幾個選項想問你,應該這麼理解:過多的選擇讓他困惑,分析讨論選項後讓他選擇,從心理上減少了選項并增強他的控制感。與之相反的兩種行為:敷衍和代替決定,都不是好主意。控制感的一個反向極端:習得性無助,是指在重複懲罰和失敗下,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作用,不會再嘗試可能的機會。
自我服務偏差:個體傾向于有利于自身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知覺。人們樂于把成功歸結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卻把失敗歸咎于諸如“運氣不佳”、“問題本身就無法解決”等這些外部因素,特别是在即靠能力又憑運氣的情境裡。自我服務偏差本質也是維持高自尊,實際場景中會導緻許多問題,如婚姻不和、員工不滿等局面。 所以我們也不必奇怪離婚者總是把婚姻破裂的責任歸罪于對方;
自我妨礙:有時人們會通過設置障礙來阻撓及獲得成功,這種行為絕不是故意破壞自我的行為,而恰恰是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這種行為稱為自我妨礙——“我并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為這個我肯定能幹好”。自我妨礙的起因是害怕失敗,當形象和表現緊密相連時,“全力争取卻失敗”要比“因耽擱而失敗”(好借口)更讓人洩氣。
自我表現(self-presentation)是指我們要向外在的觀衆(别人)和内在的觀衆(自己)展現一種受贊許的形象。
自我服務偏差、虛僞的謙遜和自我妨礙都揭示出個體十分在意自我形象,作為社會動物,我們總是在向周圍的觀衆表演。
影響我們對自己評價的基礎是自我認識,它決定個人有什麼樣的自尊,自我服務偏差和自我表現實際上都是為了維持高自尊。由這種動機引起的自我評價并不客觀,但常常不易覺察,現實生活中一些謠言也總能得到支持,人們越來越變得相信自己喜歡的,而非真實的,相對這些擺上台面讨論的事,自我評價往往是無意識地自覺下進行,并且是記憶的加工産物,容易引起偏向性的評價。這是無辦法避免的,因為“客觀的自我評價”本來就是矛盾的,但是通過盡量多的比較,保持客觀的态度,還是能盡量得到證實的自我評價。
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他人的自尊會比想象中脆弱的多,如果你稱贊一個人帥,連你都不信,他還是很願意相信的,此刻他或許會想起打籃球時誰都沒注意到自己的刹那身影,覺得你的評價還是挺中肯。這也是所謂“不要憐惜稱贊”的堅實理由。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或者說對象是你想交心的朋友,是你的孩子親人,那更應該是提高其自我效能而不是自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