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老茶頭傳承自清朝貢茶工藝,制作難度非常之大,以至于近些年才有茶廠能以現代技術完美複刻?
聽說老茶頭是熟茶中的精華,每生産一斤就要消耗200斤普洱熟茶?
随着碎銀子的爆火,老茶頭概念也再次成為了熱門話題。那麼這種特殊的普洱茶到底是怎麼生産出來的?又是誰将其發揚光大的?
故事還要從當年剛改制不久的大益集團說起....
變廢為寶的制茶師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5年左右,當時的勐海茶廠有一位獨具匠心的制茶鬼才,研發出了烏金号,金針白蓮,金色韻象等茶品,他就是前大益集團副廠長李文華。
相傳當年李文華當年為了開發新熟茶,就來到廠裡的渥堆發酵車間日夜考察,而就當發酵工将結塊的團塊翻開打散時,他發現有些小塊粘合緊密,始終打不散。
經過一番研究後他發現,由于渥堆發酵時,茶堆中心的溫度會不斷升高,裡面的茶葉可能會焖焦焖壞,因此需要定時翻堆,使茶堆内外的溫度盡量保持一緻。
而一些沒能被徹底翻到的茶葉,就會被茶葉分泌出的粘稠果膠粘在一起,變成團狀的茶疙瘩。發酵結束後,這些品相不好的茶疙瘩大都會被專門挑出來。
尤其是等級高,條索緊結的毛茶,葉片相對柔軟,被堆在一起時密度更高,彼此之間密度高,透氣性差,很容易結成團塊,而且數量更多,個頭更大。
有些黏得不太緊的,就人工解開後再放回茶葉堆裡,不過還有一些粘得非常牢固,硬掰會将茶葉弄碎,積累到一定數量後,會打碎用做熟茶的輔料。
明白原理後,李文華拿來一些團塊茶試泡,發現這些“疙瘩”雖然其貌不揚,但由于發酵充分,果膠質含量很豐富,焦糖香濃郁,茶湯醇厚粘滑,香甜可口。
口感優異,成本又低,市場上還沒有這類茶品,于是李文華便萌生了将其制作成一款新熟茶的想法,但開始研發後,卻遇到了不少問題。
口感軟糯的老茶頭
首先,由于這些團塊茶都是随機黏合在一起的,因此外形千奇百怪,也不太好與發酵好的熟茶搭配成品,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團塊茶進一步精制。
在明确思路的指導下,廠裡開發了一種新的精制機,專門用做老茶頭的切塊、篩分、揀剔等工藝,精制後的老茶頭體形相對勻齊,滿足了量産化的需求。
其次要解決的是雜質問題,由于渥堆發酵的制作特性,再加上以往的制茶工藝不太嚴謹,熟茶中難免會混入雜質,團塊茶也是如此。
大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更加規範車間的生産秩序,另一方面也落實了雙檢制度,制好的茶葉先過靜電揀剔設備,再過一遍人工揀剔流水線才能出廠。
最後是微生物滅活問題,傳統的渥堆熟茶由于拮抗作用,微生物之間相互抗衡,這方面的問題不大,但團塊茶的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由于黏合成團,團塊茶内部的厭氧發酵通過會比傳統熟茶時間更長,可能存在微生物超标問題,為此需要經過兩次蒸壓,充分滅活,保證食品安全衛生。
解決好這三個問題後,團塊茶的研發就十分順利後,經過不同的規格試制後,這款新熟茶最後确定為普洱熟茶類的茶磚産品。
而命名這裡其實還有一段小插曲,據說起初廠裡從粒狀的塊茶獲取靈感,将這款新熟茶命名為“粒粒香”,既朗朗上口,又符合産品特性。
不過等到茶品要上市時,大益才發現市場中有一款烏龍茶就叫“粒粒香”,為了避免混淆,就需要重新再起一個名字,但應該取什麼名字好呢?
後來還是這款茶的主要研發人李文華出了個好主意:這種團塊茶可以熬煮,而藏區佛寺内有種叫做“茶頭”的煮茶僧,老人,陳茶,不如就叫“老茶頭”吧!
來路不明的碎銀子
值得一提的是,大益的老茶頭産品問世十多年來,雖然也受到了很多茶友的喜愛,但總體上還是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态,直到另一個概念的出現——碎銀子。
所謂的碎銀子,其實是一些廠家專門生産的一種粘結在一起的硬茶塊,為了賣出高價,美名曰“比老茶頭更珍貴的茶化石”,銷售話術上更是無所不用。
此前茶飲品牌“喜茶”的新品碎銀子,宣傳文章中居然說“碎銀子産量極其稀少,每生産1千克碎銀子,平均要消耗400千克的普洱熟茶。”
更有甚者,說碎銀子在茶馬古道上可以代替銀兩使用,要知道熟茶誕生才不過50餘年,兩種事物相差近百年,完全是風牛馬不相及。
還有一些黑心茶商,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會使用工業明膠,緩凝劑等代替天然果膠質,使熟茶快速粘結,并通過添加黑色素做舊,虛報生産年份。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養生需求,還會混合糯米香精,凸顯“糯米香”的口感噱頭,這些工業品經過模具壓制和抛光打磨,就成為了一顆顆規整的碎銀子了。
可以說,碎銀子和老茶頭完全不是一回事,這種似茶非茶的量産化工業茶品,已經脫離了老茶頭的本義,成為了一種新商品概念。
同時因為原料收購價低廉,規模生産的成本極低,這種茶的利潤頗豐,往往是茶商傾力推銷的重點對象。各位茶友在遇到這類茶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