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7:43:52

2020年是故宮六百歲的誕辰,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将舉辦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轼主題書畫特展、中國與凡爾賽展等等,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為觀衆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1

明成祖朱棣像

明成祖以駐在北平的藩王而取得帝位,即帝位後立即改北平為北京而準備遷都。他先在北京改建燕王府為北京行宮,然後再大舉重建皇城、宮城和改建大城。靖難之役,以“清君側”為藉口,讨伐所謂“導誘建文,變亂成法”的奸臣,因而遷都北京後,對北京的建設,一切必須依照太祖的“成法”,所有“規制悉如南京”

明成祖以及設計者,為了把元代蕭牆和宮城的舊基,改建得“規制悉如南京”,把新建的皇城和宮城向南推移半裡多(約400—500米),并把大城南城牆向南拓展一裡半,使得皇城前面千步廊兩側有充分空間可以建置許多中央重要官署,并使大明門(相當于南京皇城前面千步廊南的洪武門)和大城正南的麗正門(後來改稱正陽門)之間,留有作街市的餘地。與此同時,在宮城正北玄武門外,建有高十四丈、周圍約二裡的土山,估計是利用拆毀元故宮留下的渣土堆成,稱為萬歲山,俗稱煤山(清代改稱景山),成為“大内之鎮山”,作為中軸線部署的最高峰,全城突出的制高點,從而加強朝廷坐北朝南的威勢,改變過去元故宮坐南向北的形勢和中軸線由南向北的布局。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2

明代皇城和紫禁城比元代蕭牆和宮城南移半裡多,明紫禁城正南的午門,大約在元蕭牆靈星門舊址附近;午門以内的金水橋,也即在元蕭牆以内的周橋舊址。它如同南京宮城一樣,午門之前建有端門,端門東西兩側建有太廟和社稷台。端門之前為承天門,承天門前有“丁”字形長廊,在“丁”字形的橫街東西兩端有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長廊南端設有大明門,在長廊左右兩側建有整齊排列的中央官署。在宮城的午門以内,過金水橋有奉天門(嘉靖後改稱皇極門),奉天門以内,即是外朝主要宮殿所在。

奉天門内左右兩側建有文武樓(嘉靖以後稱為文昭閣,武成閣),正中的中軸線建有外朝的三大殿,即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以後稱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奉天殿是大朝會的正殿,華蓋殿用于召對群臣和賜宴,謹身殿前有平台,常用于召見大臣。奉天門東側又有文華殿,作為儒臣進講經書之處;西側又有武英殿,用于召見大臣,并設有繪畫的“待诏”。三大殿之後,為内廷所在。中軸線上建有乾清宮、坤甯宮,此後即後苑,建有欽安殿。乾清宮東南建有獻祭祖先的奉先殿,西南又建有養心殿。乾清、坤甯二宮東西兩側,為東六宮和西六宮所在。另有交泰殿,為皇後居處。大内西北有隆德殿(崇祯時改為中正殿)、英華殿等,常用于祭祀神佛。

《春明夢餘錄》卷六,載有皇城和紫禁城的規模:

皇城外圍牆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其門凡六,曰大明門,曰長安左門,曰長安右門,曰東安門,曰西安門,曰北安門,俗呼曰厚載門,仍元舊也。牆外紅鋪七十二。登聞鼓院在長安右門外。紫禁内城牆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其門凡八,曰承天門,曰端門,曰午門,即俗所謂五鳳樓也;東曰左掖門,西曰右掖門,再東曰東華門,再西曰西華門,向北曰元武門。牆外紅鋪三十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皇城承天門南面的“丁”字形長廊是作為皇城的一部分的,因而長廊的南門大明門,成為皇城的進出大門,作為皇城六門之一。承天門雖然在建築結構上屬于皇城正南的門,但是因為從承天門經端門到午門的禦道兩側建有宮牆,把太廟和社稷台隔在外面,使得禦道成為通向宮城午門的唯一孔道,實際上就為進入宮城一連串三道門中的第一道門,因而承天門被作為紫禁城的進出大門,成為紫禁城的八門之一。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3

《春明夢餘錄》所說皇城的“牆外紅鋪七十二”,紫禁城的“牆外紅鋪三十六”,是指防守的駐軍,每鋪設官軍十人,環城巡警。至于所記皇城和紫禁城長度的尺寸,當是依據《工部志》的,比較可信。《春明夢餘錄》所說皇城周圍長3225.94丈,合17.92裡,與《大清會典》所說皇城長3656.5丈,《大清一統志》所說皇城長3304丈,合18裡有奇,略有出入。《春明夢餘錄》所說紫禁城南北牆長236.2丈,東西牆長302.95丈,如果以當時尺度1尺=0.32米折算,與現在實測南北牆長760米、東西牆長960米,正相吻合。

永樂年間營建北京的重點是“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阙”,要求“規制悉如南京”。宮殿的主體奉天殿,永樂十五年十一月建成,三大殿于永樂十八年完工。太廟、社稷壇、天地壇等,都是永樂十八年所建。前面已經談到,改建鐘樓也在永樂十八年。估計萬歲山的堆成也該在同時。天地壇和山川壇分别建置于麗正門(即正陽門)以南筆直大道的東西兩側,太廟和社稷壇又分别建置于從承天門經端門到午門的禦道東西兩側,二者都建置在全城中軸線的兩側。奉天等三大殿、萬壽山中峰以及鐘鼓樓也正處于這條中軸線上。這條中軸線從天地壇和山川壇之間算起,穿過麗正門,穿越皇城和紫禁城的正中,經萬歲山而直到鐘鼓樓,全長達十六裡(8公裡)。所有重要建築物都按照南京的規制,分别建置在這條中軸線上以及兩側地方。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4

明成祖對遷都和營建北京的事十分鄭重,自稱:“方遷都時與大臣密議,久而後定,非輕舉也。”(《明史·夏原吉傳》)正因為“非輕舉”,沒有大事宣揚,連營建的具體經過,記載也十分簡略。實際上,先後經營“凡二十年,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工作之夫,動以百萬”(《明史·鄒緝傳》所載鄒緝上疏)。而且明成祖在營建京城而準備遷都的同時,又在北京近郊為自己營建“壽陵”,便是長陵,“壽陵”的開工和建成在先,朝廷的宮殿開工和建成在後。

長陵建在北京東北昌平縣東黃土山南,永樂七年五月開始營建,并“封其山為天壽山”。到永樂十三年九月建成。長陵是按南京太祖的孝陵規制起建的,孝陵的規制是按照當時宮殿的格局的,其中最主要的享殿就是按照大朝會的正殿奉天殿的規模建築的。長陵在天壽山中峰之下,共有三進院落。作為主體建築的享殿稱為珪恩殿(嘉靖年間命名),造在第二進珪恩門内,九間開闊而重檐,進深五間,總面積達1956平方米。全部使用楠木,有三十二根巨柱,自頂至根,一木構成。中間的四根特大,直徑達1.17米,柱上飾有金蓮,其餘的柱都髹漆。階有三道,中間一道是“神路”,平刻為龍形,東西兩道有階級,有白石欄三層。兩庑各有配殿十五間(今已不存)。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5

長陵

我們從長陵保存的珪恩殿的規模,可以想見當年北京宮中新建成的奉天殿的情況。本來前朝作為大朝會的正殿都是十一間開闊的,金、元兩朝的正殿都是如此,最初燕王府的主殿承運殿也是十一間。但因明太祖自稱“敦崇儉樸”,在南京所建宮殿“皆樸素不為雕飾”,正殿奉天殿也減為九間開闊。所以,明成祖營建北京,遵照成法,所建宮中奉天殿和壽陵享殿也都隻九開間,但是造得很高敞,所用材料和裝飾十分講究,遠遠超過了南京規格,即所謂“高敞壯麗過之”。當時南京的宮殿,在靖難之役中都被破壞,惟宮門殿座還多留存。仁宗、宣宗以後,曾稍稍修複,但未能恢複明初舊觀。

明代永樂以後,太監掌權,宮中管理不善,常常失火造成大災。就在京師宮殿告成的次年,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四月初八日中午,宮中失火,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全部燒毀。這一大災迫使明成祖下诏求直言,大臣多數奏議“建都北京非便”,還有“言營建之非”,指出“耗費國儲”和“宮吏橫征”以及“驅迫移徙”的,有人因此被殺。再次年,乾清宮等又發生火災,于是以奉天門為正朝,因為奉天門的結構,實與九間開闊而重檐的奉天殿相同,隻有前後設置闆門如同清代的太和門。後來仁宗、宣宗、英宗即位,也還沒有舉行大典的正殿。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6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楊寬 著

定價:78.0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明成祖死後,仁宗即位,大臣夏原吉因奏“困于漕運,請還南京”。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下令“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在二字”,并命重修南京皇城,準備明年還都南京,後因仁宗去世而作罷。宣宗時,北京仍稱“行在”。直到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九月,奉天等三大殿和乾清等二宮重建完成,到十一月初一日诏告中外,并命廢除北京各衙門署“行在”二字,南京各衙門署仍增“行在”二字。從此才重新确定北京為京師,而以南京為陪都。明代北京都城的建設也直到正統年間才完成。

正統年間是進一步營建北京的時期。從正統二年正月到四年四月,先建成了九門城樓、月城樓、牌樓、城四隅角樓,并挖深城濠,砌以磚石,改建木橋為石橋,用以鞏固城防,增加京師觀瞻。這些我們在前節已經叙及。到正統五年三月到六年九月又重建成三大殿和二宮。這是個大工程,是征發現役工匠和操練官軍七萬人參與建造的(見《明英宗實錄》)。實際上參與建築的人不止此數,據說“當時起造宮殿火頭王長兒等十萬幾千人,佐工者豈止百萬”(陳繼儒《見聞錄》所載嘉靖年間海鹽鄭曉所說)。興工之前準備的材料數量也很大。“正統初,木植已積三十萬餘,他物稱是”(王棠《知新錄》卷一二)。當時朝陽門外和崇文門外設有大木廠兩所,凡各省采到木料都在二廠堆放。并設有黑窯廠和琉璃廠燒造磚瓦備用。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7

後來嘉靖和萬曆年間宮中又發生兩次大火。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十三日申刻于大雷雨中起火,由正殿延燒到午門,到次日辰刻才熄,又燒毀奉天等三大殿以及文武樓和奉天門、午門等十五門。次年重建奉天門,改名大朝門。嘉靖四十一年九月重建成三大殿,改稱皇極、中極、建極;又改大朝門為皇極門。又重建文武樓,改稱文昭閣和武成閣。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六月皇極門起火,延燒皇極殿等,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到七年又重建成。乾清、坤甯兩宮,在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和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兩度毀于火,後又重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皇城的東南隅有所謂南内,亦稱南城或小南城,建有崇質殿和重華宮。嘉靖十三年七月命令在重華宮以西建設“金匮石室”,稱為皇史乂,用以貯藏“寶訓”“實錄”。建築為宮殿形式,“四周上下俱用石甃,中具二十台”,不用一根木料,面積兩千多平方米,内設雕龍鎏金銅皮的樟木櫃,用以貯存檔案。此後每一皇帝的“實錄”纂修完成,正本即貯藏于此。嘉靖、隆慶間根據《永樂大典》正本另摹的副本一份也貯藏于此。這是所謂“金匮石室”的典型建築和設備,用作國家檔案庫,考慮到了防火、防潮、防蛀和通風,設計上獨具匠心,别創一格,現在仍完好地保存,在今内城南池子南口東側。

(本文摘自《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楊寬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轉載自:東方學習讀書會,歡迎關注!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8

新年福利到

轉發下方推文到朋友圈或者100人以上的群

截圖發後台

有機會領取新年禮包哦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9

快來“新書季”領走你新年的第一份禮物~

朱棣哪一年建的故宮(今年六百歲的故宮)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