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謀略的三大原則

國學謀略的三大原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06:19:14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十五篇

【原文】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解釋】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這一節,一直到當立三百善,則是太上列舉行善招福的大綱,先教人衆善奉行,即可以招來福報。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樣,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荊刺險阻,即非道。本篇中從“不履邪徑”,一直到“與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從“非義而動”,到“殺龜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惡。而“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這兩個“則”字,最是喫緊着力;因為是非隻在當念的分辨,而進退則必須要即時的決定;在這個緊要的關鍵處,一定要下斬釘截鐵的手段,不能夠有一絲毫猶像不決的心念啊!如果念頭一轉,就會再堕入了魔關;所以必須要時時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謹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順自己的意思,會生煩惱嗎?過着安居飽暖的生活,會生淫欲心嗎?家中的收入不多,會想法子去賺錢嗎?一同修行的伴侶離開了,會生昏沈退堕嗎?諸如此類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于非理,所以不可以輕忽啊!而此處所謂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道”。在我們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說話、或是沈默、或動、或靜,都無處不是道啊!隻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來就會十分的勇猛精進了。古德說:“大道不離目前, 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内觀經說:“知道易,通道難;通道易,行道難。”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乘無上道。”因為道的本體,人人本來就具足了;雖然是沈溺在萬種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麼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絲毫的也瞞昧不住啊!這就是所謂的“ 天理不息的本體”;如果能夠擴大而使它充滿,那麼縱然經過了一萬劫、一千生,也不會堕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夠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聖,也是不難啊!這是真話!

故事一:

從前有位農夫曾經被老虎咬傷過,有人談起老虎傷人的事情,大家聽了都感到非常的震驚;惟獨這位農夫的臉色大變,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樣。老虎會傷人,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沒有親身經曆過的人,聽到了老虎傷人,所以隻是一驚而已。而這位農夫親身受到了被老虎咬傷過的痛苦,所以才會臉色大變心有餘悸啊!

【再析】

根據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就是人對于遞天理、拂人心、荊棘險巇,所謂非道的事情還會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體驗過,就決定不會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後漢的大儒管甯,曾與華歆一齊鋤地耕種,管甯有次鋤到了一塊黃金,連看都不看它一眼;而華歆卻拿起黃金,把它丢到一邊去。當時正逢亂世,管甯就避亂到遼東居住;遼東的公孫度對管甯非常的禮遇;管甯沒有接受,就住到山上;當時有很多人跟着管甯上山。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管甯的田;管甯就把牛牽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這件事,感到非常的慚愧,并向管甯道歉,漸漸的管甯住的地方,人愈來愈多;于是管甯就開始講學,教化當地的人明禮義知廉恥;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甯就不跟他見面。管甯的教化,不久就風行了整個遼東,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甯崇高道德的影響而移風易俗。管甯每次和公孫度見面,隻是談有關道德方面的事,絕口不談世間的俗事。公孫度覺得管甯十分的賢能,就一直待在遼東卅七年。後來奉到朝廷的命令,乘船過海返回京城;這時候海上的風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船夫都呼天忏罪,希望老天救命!管甯這時正襟危坐說道:“我管甯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一次早晨沒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我一生所犯的過失,必定就隻是這些了!”與管甯同行的其他船隻都沈沒了,隻有管甯坐的船沒沈;到了京師,朝廷要授給管甯大中大夫的官職,管甯沒有接受;華歆則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讓給管甯做,管甯卻也是向華歆懇辭。管甯活到了八十四歲才去世,他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已經穿了;因為管甯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有的親戚鄰居們,因為窮困而家中缺米,管甯則必定會分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管甯遇到了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的道理;遇到了為人弟子的,必定跟他說悌的道理;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的道理。管甯的容貌,不但恭敬,而且言語柔順,能夠因着事情而導人向善,所以能夠感化無數的人啊!


國學謀略的三大原則(國學是道則進非道則退)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