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舞台上,暖黃色的光束包裹着純黑色的三角鋼琴,一身筆挺西裝的趙木子端坐在側,随着指尖在黑白琴鍵上舞動,一個個音符跳躍而出,編織出時而高昂時而舒緩的旋律。雖是1998年出生的年輕少年,趙木子已連續兩年在深圳舉辦個人音樂會,更曾斬獲多項國際鋼琴演奏大獎,稚嫩的“深圳娃”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鋼琴才子”。
“如果出生求學在四川老家,肯定出不了今天的木子,深圳給兒子這代人從小到大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資源和外部環境。”談及趙木子的成長經曆,木子爸爸感慨道。
先後在南山央校、南外完成小學和初中,再從深圳中學畢業後赴美深造,土生土長的深圳娃如何走上音樂之路,又怎樣練就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藝?
每周去香港上鋼琴課
深港求學經曆奠定國際化音樂教育基礎
木子的媽媽李晉是一名音樂教師,在母親的引導下,木子5歲便開始學習鋼琴。事實上,在正式開始學琴之前,木子便已對音樂産生了濃厚興趣。
李晉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帶木子去看音樂劇的場景。“那時候木子才三年級,我們一起去青少年宮看《蝴蝶夫人》,它是一整套歌劇,當時旁邊的孩子都在睡覺,但他全程都興緻勃勃。”
2008年,木子考入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師随鍵盤系主任郭嘉特教授,也是全班唯一的一名内地學生。木子坦言,香港的鋼琴教學方式令他收獲頗豐,“在郭教授的啟迪下,我對聲音變化、觸鍵有了具象的認知,大腦裡的世界也豐富起來。”
木子對鋼琴的興趣與日俱增,身為母親的李晉則需要克服每周赴港求學的種種困難。“那時候香港的簽注隻有每年兩次的選項,所以每周上課回來都要去公安局加急辦理簽注,但是木子運氣很好,第一年從來沒有因為簽證缺課。”令李晉欣喜的是,從2009年開始,赴港通行證就增添了一簽多行。“就像為他而設定的一樣,之後再去香港上課就非常方便了。”
從9歲到17歲,木子一路從深圳中學畢業,也在8年時間裡堅持着每周去一趟香港的求學之路。在深圳和香港的學習經曆為趙木子在美國的深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用他的話來說是“完美接軌”。“深中的國際化教育體系對學術要求很高,而香港演藝學院的音樂教學非常先進,到美國以後很快就适應了。”
斬獲多項國際大獎
美國5所音樂高校向深圳少年抛出“橄榄枝”
2005年,年僅7歲的木子獲得了第三屆TOYAMA鋼琴比賽獲深圳賽區二級組第一名,此後,木子一路過關斬将,摘獲國内外得多個知名鋼琴比賽大獎,曾獲美國 Emilio del Rosario 鋼琴協奏曲比賽青年組第一名、美國音樂家協會鋼琴比賽第一名等,也曾與陳薩、左章等鋼琴家同台演出。
2016年從深圳中學畢業之後,趙木子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奧博林音樂學院等美國知名學府錄取。最終,木子選擇以全額獎學金入讀美國西北大學新聞與音樂雙學位五年本科課程,師從錄取率極低的Alan Chow教授,在鋼琴的道路上繼續追夢。
“在學琴方面,我和父母意見一緻。其實,他們一直嘗試平等溝通,尊重我的意見,包括這次選學校、選專業。”木子說,當時到美國參加面試,第一眼就被西北大學位于密歇根湖畔的音樂學院大樓迷住了,現代骨骼卻寫滿古典的和諧韻味,湖對岸的芝加哥城一覽無餘,動靜相宜的所在正是其盼望精進琴藝、求學求知的好地方。
談及在美國的求學生活,木子表示,在美國感覺更自由、更開放。“在國内的時候,我學習鋼琴的方式還是以練琴為主。但在國外,每天都能接觸不一樣的音樂,還能聽各種各樣的音樂會。”在他看來,音樂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甚至彈琴就像在旅行,可以到達很多地方;仔細聽,聲音也非常有趣,可以創造出豐富的色彩。
而站在家長的角度,李晉則認為音樂學習應是全面的。“不能說學鋼琴就每天盯着鋼琴練習,在木子成長的道路上,小時候對音樂欣賞的培養,後來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包括他對曆史認為的熱愛,對他學習音樂也非常有幫助。”
【采寫】 胡百卉
【統籌】孫穎
【策劃】劉麗
【作者】 胡百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深圳大課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