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1日電 伴随服務型制造實踐的深入開展,商業模式不清晰、服務收入測算難、相關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制約了企業轉型步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賈國柱。
日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服務型制造大會上,“制造企業服務收入測算”相關内容受到廣泛關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賈國柱表示,制造企業服務收入測算旨在評估制造企業在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過程中服務所創造的财務績效。科學嚴謹、行之有效的服務收入測算方法可以幫助企業精準衡量服務型制造發展成效,對服務型制造發展評價、理論研究、模式推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注服務收入測算,企業必須算好這筆賬
開展服務型制造究竟可以帶來多少收益?
“從國際平均水平來講,制造企業服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約在30%左右。世界500強中約有20%的企業,其服務收入達到50%左右,部分甚至達到70%以上。就國内而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開數據表明,2021年第三批服務型制造示範企業的服務營收占總營收比重已達到48%。但在實際調研中,我們發現仍有大量企業對于服務收入的測算其實是不清晰、不準确的。”賈國柱認為,企業服務收入測算難,是由于傳統的會計體系對于服務收入和制造收入的區分存在一定困難。對于企業而言,制造收入和服務收入的模糊性可能導緻其難以衡量服務型制造對于提高企業績效及競争力的作用,從而對服務型制造戰略産生疑慮。
賈國柱解釋,有研究表明,制造企業服務業務所創造的一般年收入能達到5%-10%的增長,而産品銷售所創造的收入隻有2%左右的增長,且服務業務的息稅前利潤一般是制造業務的3-7倍,這筆收入是很可觀的。通過服務收入測算,制造企業可以看到服務型制造帶來的收入增長,這将進一步激發它們開展服務型制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企業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賈國柱提到,目前制造業和服務業都出現了價值鍊延伸的現象,尤其是制造企業由單純提供有形産品,轉變為提供以顧客為中心的更加完整的“産品包”,制造業和服務業日趨融合,其邊界也出現模糊化趨勢。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時要開展包括企業戰略、商業模式、運作流程、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在内的整體轉型,這就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挑戰。如果不及時跟進,企業就可能陷入“服務化陷阱”,收益下降等問題或許會存在較長時間。
在衆多挑戰中,賈國柱認為技術和人才值得重點關注。服務型制造強調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要求企業能對用戶需求進行快速反應,而這一過程需要數字化技術、智能化技術進行賦能。同時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應該做好人才的儲備和培養,要鍛造一支客戶交互能力強、專業技能硬、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隊伍來推動企業轉型。
“在西方發達國家,制造企業已經普遍把服務型制造作為差異化競争戰略來考慮,但是在國内,目前大部分制造企業還沒能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服務型制造對企業的意義,其服務形态依然主要局限于産品狀态保持等内容。”賈國柱教授建議,在“十四五”新時期,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組織機構仍要繼續加強服務型制造的理念宣貫、模式推廣和經驗總結。
以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為例,近年來該聯盟已經在全國舉辦了20場“服務型制造萬裡行”,召開了五屆中國服務型制造大會,此外還支撐部委開展了示範企業、示範城市、示範平台、示範項目評選等工作,為服務型制造的快速發展、模式創新和深入應用做了大量紮實的工作。
談及服務型制造未來的發展,賈國柱相信,在各界的積極努力下,我國服務型制造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和開發潛力。(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