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 瀉
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腹痛或不痛,但無裡急後重或膿血的病變稱為洩瀉。又稱“腹瀉”。洩和瀉的含義有所不同,大便稀薄,時作時止叫“洩”;大便直下如水傾注叫“瀉”。但因二者病因病況相同,所以臨床多合稱為“洩瀉”。《内經》稱為“洩”又有“漏洩”,“洞洩”、“飱洩”、“注洩”等稱。漢唐時代稱為“下利”。宋代以後統稱“洩瀉”。
洩瀉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脾、胃、大、小腸,但以脾為主。病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精微。若脾胃功能障礙則升降失常,不能正常消化和吸收,以緻小腸清濁不分,水谷不别,并走大肪而緻洩瀉。
鑒别要點:洩瀉的臨床辨證,從病邪的性質歸納可分寒熱兩類;從邪正相争的不同反應可分為虛實兩個類型;從發病的具體情況分析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1、寒熱虛實的鑒别
(1)寒熱的鑒别:寒與熱是緻病因素侵入機體後的病理反應,感受熱邪則表現為熱證;感受寒邪則表現為寒證。
①寒證:糞便清稀,全身有怕冷感。
②熱證:糞便黃褐穢臭肛門有灼熱感。
(2)虛實的鑒别,虛與實是邪正矛盾鬥争的反應,邪盛而正氣抗病力強則為實證。反之則為虛證。
①實證:病勢急驟,腹部脹滿拒按,瀉後痛減。
②虛證:病程較長,腹痛隐隐,大便次數增多。
2、急性與慢性的鑒别:一股來說急性洩瀉大多屬實屬熱,慢性洩瀉大多屬虛屬寒。
(1)急性洩瀉:發病急驟,病起突然。
①外感六淫,臨床上常出現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四肢酸楚等兼症。以洩瀉清稀、腸鳴為主症。
②内傷食積:可見脘腹痞悶,嗳氣不食等兼症。以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或完谷不化、瀉後痛減為主症。
(2)慢性洩瀉:病程較長、體質差,抗病力溺。
①脾胃虛弱:臨床可見面色萎黃,神疲膝軟,脈緩而弱等兼症。以大便時溏時洩,洩下不消化食物為主症。
②肝氣乘脾:多因情志抑郁或惱怒而發,臨床可見胸脅痞滿、嗳氣,脈弦等兼症。以腹痛而瀉、便色有時帶有青色為主症。
③命門火衰:洩瀉多在黎明之前,臍下作痛、腸鳴即洩或完谷不化,瀉後即安為主症故又稱“黎明瀉”、“雞鳴瀉”、“五更瀉”。臨床常兼有腹部畏寒,下肢覺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無力。
此外,如排糞次數雖有增加而糞便依然成形則稱為假性腹瀉。不屬洩瀉,應予其區别。洩瀉與痢疾不同,痢疾有明顯的裡急後重且有粘随和粘液血便,這是兩者的鑒别要點。
更多中醫學加微信 jaszsx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