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有很多話卻不想說? 紀念孫書筠先生的演出過去一周時間了,感謝 @曲苑縱觀 的剛哥和紅姐錄制了視頻并傳到了西瓜上也許是因為德雲社張雲雷常演《華容道》這個段子且影響力比較大,吸引了不少的網友過來評論一些網友對我的演唱給予了肯定或者鼓勵,或是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也有一些網友表達了一些其他的個人看法,絕大部分我都做了回複,在這裡再次表示感謝,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心裡有很多話卻不想說?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紀念孫書筠先生的演出過去一周時間了,感謝 @曲苑縱觀 的剛哥和紅姐錄制了視頻并傳到了西瓜上。也許是因為德雲社張雲雷常演《華容道》這個段子且影響力比較大,吸引了不少的網友過來評論。一些網友對我的演唱給予了肯定或者鼓勵,或是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也有一些網友表達了一些其他的個人看法,絕大部分我都做了回複,在這裡再次表示感謝!
學徒自知起步太晚,資智有限,學藝不精,經驗不足,嗓音條件和表演技巧方面距離專業演員存在很大差距,無法滿足廣大鼓曲愛好者和其他愛好者的欣賞要求。這方面我會努力學習、加強鍛煉,争取更大進步。
網上有一種觀點很有廣泛性和代表性,存在且不僅限于鼓曲觀衆中,就是 “如果沒有×××,誰會知道×××” “要感謝×××,拯救了×××” “×××讓更多的人關注了×××,是好事” “讓他辦場商演試試”等等。單就京韻大鼓來說,這門藝術形式産生于清末民初,經曆過發展、成型、輝煌、沒落、複蘇的過程。個人覺得,任何一門藝術形式都是服務于人民大衆的,它所經曆的每一個曆史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和人文環境。曆史在發展,環境在變化,沒有哪一門藝術形式能夠保持永不衰落,鼓曲也是一樣。值得欣慰的是,在當今仍有一批機構和人員在默默無聞的傳承着這門“古老”的傳統文化,他們中有政府機關,有文化機構,有社會組織,有專業院團,有曲藝學校,有自由從業者,有業餘愛好者,有忠實觀衆。是所有這些人一直以來的共同努力,才讓這門傳統藝術能夠活着呈現在觀衆面前。有網友說:與其現在這樣,倒不如讓他死了算了,我們聽前輩的錄音就好了。我覺得,這門藝術就像一團火,燒的最旺的時候已經過去,但他并沒有熄滅,而是零零散散的分布着。如果完全熄滅,再想點燃就是極為困難的事了;即便重燃,我想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團火了。我目前所做的,無法将火燒旺,但盡自己的努力,不讓他熄滅。夢想着有一天,能有更多的柴草加入這團火中,再次猛烈的燃燒。
我想說,單靠一個人,一個團體,是無法拯救一門藝術形式的。一門藝術是否複興,不能看某一個團體的票房,某幾個人的粉絲數量,而是要看這門藝術是否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德雲社成立鼓曲社并定期駐場演出,從招生到演出的直播或實況我都看了,我感到很高興,當然,我高不高興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但我還是要高興。我感謝德雲社,盼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吸引更多的鼓曲觀衆,哪怕100個人中隻有1個人能真正喜歡上這門藝術,而不是單純的“飯圈文化”,就值得鼓掌呐喊。“飯圈文化”并沒有錯,他是這個時代的産物,存在即合理,但是他對複興傳統文化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是持謹慎樂觀的态度的。網絡時代,人們有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極為廣泛的發表個人看法的空間,這是好事,隻希望人們能單純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去發表評論,而不是發表一些類似于“你打的噴嚏沒有我們×××的噴嚏打的好聽” “要不是×××打了噴嚏,誰會來看你打噴嚏”一類的言論。
我已年過不惑,是一個新晉業餘鼓曲愛好者,充其量算是一個鼓曲票友,并不以此為生。有很多鼓曲從業人員,他們的生活過得并不十分寬裕,甚至很多一生從事鼓曲事業的老藝術家,老前輩,也是過着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的生活。當然,這隻是一個職業,不能要求從事這個職業就應該得到多麼豐富的物質回報,我隻是想說,他們也都是普通人,不是明星,沒有流量,他們愛這一行,希望這一行越來越好。鼓曲式微,需要大家多多鼓勵,多多幫助,多提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多進劇場。鼓曲不比現代音樂容易讓人接受,但他有他獨特的魅力所在,期待有更多的人去發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