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有一位大文豪柳宗元,他被朝廷貶為永州司馬的時候,在永州城看到百姓生活困苦,朝廷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針對這種現象,柳宗元寫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說》,借此來諷刺朝廷欺壓百姓的現象。
在這篇文章中,柳宗元提到了一種蛇,這種蛇生活在永州城外的荒涼的野地中,它的皮是黑色的,表面還帶有一些花紋。這種蛇十分地狠毒,世間任何生物花草樹木一旦碰到它,就會立即枯萎。一旦人被這種蛇咬了,沒有什麼藥能夠救活他。但是,從醫學上來講,這種蛇又是一種很好的藥材,用它可以治愈很多奇怪的病。所以每一年,皇宮中的太醫都會奉皇上的诏令,來到永州這邊,來向這裡的人收這種蛇,而且一年會來兩次。如果有這種蛇,就可以用這種蛇來抵消他們的賦稅。雖然這種蛇很危險,但是很多人都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去為太醫捉蛇,就僅僅是為了抵那些沉重的賦稅。但是後世中有很多人并不相信世界上有這種蛇,都認為不可能存在讓花草樹木都枯萎的蛇,他們認為,柳宗元的這篇文章隻是為了直觀地抨擊朝廷對百姓的壓榨。
“蠱”不知道出現在什麼時候,開始它可能隻是一些人自己養育的毒蟲。著名的李時珍大師就曾經記載過關于“蠱”的東西。他說,那些專門養蠱的人會抓很多很多的蟲子,然後放在一個地方,讓他們自生自滅,互相厮打,最後,總會有一隻最厲害的蟲子将其他的蟲子全部都殺死,這個蟲子,就叫做“蠱”。比如要将一條蛇培養成“蠱”。那麼隻要将蛇和很多的小動物放在一起,那麼最終,能夠存活下來的,肯定是蛇,于是,“蛇蠱”也就養成了。
永州縣的人們在戰争中艱難地生存着,捕蛇的人也是越來越多,規模也是越來越大。後來宋朝統一了各個國家後,永州縣也迎來了很長時間的和平,但是因為朝廷的不理解,普通百姓對他們的誤解,導緻了他們再次被統治者趕入了人煙稀少的地方,成為了徹徹底底的最低賤的人。所以不管是在戰亂時期,還是和平時期,這些捕蛇養“蠱”的人都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文|江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