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榮專欄】
如何讓課堂活起來?
原創作者|陳俊榮
場景一:在學習“長方體的體積”的過程中,教師用課件出示了大小不同的長方體,點擊鼠标,出現了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數據。接下來,教師開始講授:“我們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其實就是計算長方體中有多少個體積單位。我們可以把長、寬、高相乘,這樣就能計算出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了。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場景二:在學習“分數除以整數”的過程中,學生1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把一張紙平均分成5份,給其中4份塗上顔色,然後把這4份平均分成2 份。”教師緊接着回應道:“你把紙平均分成5份,塗了其中的4份,然後把這4份平均分成2份。”每個學生回答完,教師都簡單地重複學生的回答。
這樣的場景,也許我們都見過。這樣的課堂是無力的,教與學似乎都是蜻蜓點水,學習并未真正發生,更不用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實了。
為了讓學習真實發生、深度發生,并落實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我們提出營造“有問題,有互動”的學習文化。
為什麼要“有問題”?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髒。”兒童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如一名兒童這樣描述自己對學習的理解:“學習就是你帶着很多很多的問題,然後嘗試去解決它們,接着又産生了很多很多新的問題,再去解決,如此反複的過程。”
為什麼要“有互動”?有人這樣比喻: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就像打一場沙灘排球,教師或學生發出的球,有時能順利接住,有時需要跳起來,幾人合力托起,有時會眼睜睜地看着它滾出界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有問題,有互動”的學習文化,能促使學生不斷地思考、探究,能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充滿思維碰撞的火花。
在教學中,教師要呵護并激發學生發現、探究“真問題”的意識, 鼓勵他們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等,豐富教學内容,讓學習真實發生。
那麼,如何在實踐中營造“有問題,有互動”的學習文化呢?
01在學生心中種下“問”的種子
我們要用各種方式,在學生心中種下“問”的種子,并在教學過程中呵護它,讓它慢慢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1)使用否定假設法,讓學生的問題從“無”到“有”。
布朗與沃爾特指出,提出問題的一種很有用的方法是“否定假設法”(what-if-not),即“如果它不是這樣的,那又可能是什麼”。這個策略可以簡化為兩個步驟:第一,列出情境信息的特征;第二,學生選擇一些特征加以改變,從而提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完加法交換律之後,教師可以運用否定假設法這樣教學。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加法交換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和思考什麼問題呢?
生1:我想知道有沒有乘法交換律?
師:誰聽懂了他的問題?他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誰還能再提出問題?
生2:他就是把“加法”換成了“乘法”。我還能提出問題,比如,減法、除法有交換律嗎?
師:誰能總結一下,他們倆都是怎麼來提問的呢?
生3:他們倆就是抓住“加法交換律”中的“加法”,然後将“加法”變為其他的運算,想知道其他的運算是否也存在交換律。
師:你說得真準确,其實就是調整其中的一部分,保留另一部分,這樣就能提出問題了。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問題由“表”及“裡”。
教師可以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不斷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例如,學習四年級下冊“密鋪”一課時,學生一開始針對課題“密鋪”提出了“什麼是密鋪”“密鋪有什麼用”“什麼圖形可以密鋪”等問題。在學生知曉密鋪的含義之後,教師引導學生針對“什麼圖形可以密鋪”動手操作,并把自己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記錄在學習單上。在這樣的自主探究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不僅有了一些發現,例如,有些圖形可以密鋪,有些圖形不可以密鋪,而且提出了更有深度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圖形可以密鋪,有些卻不可以密鋪”。從“什麼是密鋪”到“什麼圖形可以密鋪”,再到“為什麼有些圖形可以密鋪,有些卻不可以密鋪”,學生提的問題逐漸深入。
02營造民主、安全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處在安全、放松的環境中,能釋放出更多的能量。我們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的師生關系,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發展,有獲得感。對思維活躍、喜歡表達的學生,教師逐步引導他們把問題或觀點說得更有條理一些;對性格内向、羞于表達的學生,教師給予他們更多的表達機會,及時肯定他們的發言中對的部分,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自信;對數學能力發展較慢的學生,教師應該多些耐心,等他把話說完,并适當引導:“你剛才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民主、安全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點燃學生頭腦中的小宇宙,讓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03建立課堂約定
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建立課堂約定并共同遵守。
比如,對剛剛入學的小學生,課堂約定可以是這樣的:當同伴發言時,眼睛要望着發言人;同意點點頭,感覺精彩鼓鼓掌;小組交流時聲音像小蜜蜂;全班發言時聲音像金話筒;質疑時要說“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到的?”。
随着年級的升高,課堂上的讨論、交流更注重實效性。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應逐漸形成這樣的話語模式:“我欣賞(我認同)×××的觀點……”“我不同意你這個觀點,我想補充……”發言人經常這樣說:“我說清楚了嗎?大家還有什麼問題或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嗎?”“感謝你的聆聽!”
好的課堂約定,能引導學生尊重同伴,用心傾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促使對話與協商、分享與表達走向深入,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文化。
04充分發揮教師課堂評價的激勵和引領作用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要具體、生動,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思考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習态度、方法、過程和效果等方面來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引領作用。評價主要是為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及時、恰當的評價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例如,在小組合作、讨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按照約定的順序進行交流,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在小組讨論的最初階段,常常由小組長或數學智能比較突出的學生掌握話語權。針對此現象,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引導:“剛才老師巡視的時候,發現這個小組的同學合作特别愉快,互相尊重。每個同學都講了自己的方法,而且聲音像小蜜蜂,沒有打擾到其他同學。老師特别感動!”這幾句點評,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指向小組合作的規則。
又如,在全班交流分享的時候,學生往往隻關注自己的想法,在傾聽這個環節容易走神,常常是針對同一個問題,各說各的。教師可以這樣引導:“我特别欣賞這位同學。别人說的時候,他聽得特别專注,一會兒點頭表示同意,一會兒皺起眉頭,陷入深思。而且這位同學在前一位同學發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會傾聽、會思考、會表達的同學!”教師通過具體、生動、真實的評價,引導學生如何合作,如何傾聽。這也是營造“有問題,有互動”的學習文化的有效策略。
我們應營造“有問題,有互動”的學習文化,讓每個學生“敢問、想問、會問、愛問”,“敢交流、想交流、會交流、愛交流”。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學習的發起者,教師應珍視并關注每個學生解決問題與交流的過程,了解學生的思維路徑等,讓學習真正發生。
本文節選自源創圖書《我用數學教素養:教學設計12例》,陳俊榮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原文标題為“營造‘有問題,有互動’的學習文化”。源創圖書授權發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