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5 18:37:34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高考詩詞鑒賞常見意象)1

意象釋義

《說文》謂:“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我國制舟造船的曆史悠久,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發明和制作舟船了。《世本·作篇》謂:“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一枝漂流直下的樹幹,一片浮于水面的葉子,都給原始初民發明創造提供了靈感和啟示。

我國水資源豐富,江河湖泊星羅棋布,舟作為水上交通工具,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舟不僅載文人們遠遊,也走進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它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審美意蘊備受文人青睐。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已有《柏舟》《二子乘舟》等以舟船為題材的詩文。到了唐宋,詩詞的頂峰時期,舟的意蘊更加豐富、飽滿。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高考詩詞鑒賞常見意象)2

分類用法

一、羁旅漂泊,孤苦無依

舟作為水上漂泊之物,行駛在茫茫的江湖之上,其無所依持、行無所止的特性,自然容易讓人想到孤獨漂泊,特别是在詩人離家或無助的時候,舟便成了他們表達内心情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象。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嶽陽樓》)

【解讀】

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親朋無一字”說的是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詩人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詩人生平的最後三年裡,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他生活的實況。詩人借孤舟表達孤苦無依的身世飄零之感,讀來令人怆然。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解讀】

“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意韻濃郁的氛圍,詩人看到這些景物,不免愁緒滿懷,難以成眠。“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點明了詩人此時的處境——羁旅在外,詩人獨處在舟中,凄冷的鐘聲聲聲敲打着他愁緒滿懷的心。遊子孤獨的心猶如漂泊的孤舟,任憑風吹雨打,羁旅漂泊之愁躍然紙上。

二、抒發離愁别緒

江淹《别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世間的“生别離”而浩歎、惆怅,發而為詩,便出現許多傳世佳作。其中離别詩多與“舟”有關,詩人踏上行舟,告别故土、故人,行舟見證也記錄了詩人的離别。

……(略)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高考詩詞鑒賞常見意象)3

三、遠離塵世喧嚣,追求自由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這種思想可以追溯到莊子,《莊子·列禦寇》中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對于後世許多文人來說,“泛若不系之舟”,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現實有太多壓抑和束縛,他們渴望在扁舟中獲得精神的自由。

……(略)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高考詩詞鑒賞常見意象)4

四、表達理想與志向

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人們可以借助它到達彼岸。舟就像是連接起此岸和彼岸的一座橋梁,因此,文人們常借舟表達渴望能夠得到引薦,一展宏圖,實現匡時濟世之志。

……(略)

舟船的發明不僅僅是一項偉大的物質創造,更是文化和藝術的精神創造。它不僅啟迪了原始人類智慧,更激發了人類無限的創作激情。舟從交通工具走向文學審美,從世俗走向藝術,飽蘸文人們的家園之思、離别之情、孤獨之感、歸隐之向和援濟之求,從這些豐富的情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舟作為成熟的審美意象所綻放的深厚文化底蘊。

高考詩詞理解性默寫(高考詩詞鑒賞常見意象)2

相關詩詞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2、細草微風岸,危樯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抒懷》)

3、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蘇轼《臨江仙·夜歸臨臯》)

5、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王之渙《宴詞》)

6、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四座推文舉,中郎許仲宣。泛舟江上别,誰不仰神仙。(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泾州觐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