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了,看到這樣一張網絡圖片,覺得有一點意思,與同行們分享一下。
也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也與同行們分享一下。(全文較長,可以搜索“教師版孔乙己”看全文)
當您看到這樣的内容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呢?是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換個更通俗一點的話就是“紮心了!老鐵!”
看過這樣的内容之後,會怎樣呢?有人可能會随手轉發了朋友圈,甚至加一些按語,但也可能有人原本準備發朋友圈,但再三猶豫之後,沒有點擊那個“發表”,最終放棄了。因為擔心被某些人看到,可能會覺得不好。畢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當然,這樣的吐槽即使不是發生在朋友圈中,也會不斷發生在現實的三五閑談之中,甚至也有更為膽大一些的,可以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氛圍之下,搬到特定的大衆場合去以或嚴肅或戲谑的方式言說一下。
吐槽的内容無非兩個要點,一個是工資低,希望漲工資,另一個是任務重,希望減負擔。但有多少人期望這種吐槽真能有所改變呢?
如果我們自己不想辦法改變,難道期待着别人幫我們改變嗎?或者說,别人就一定能改變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到底應該怎麼去做,我隻能夠問天。可是天還是天, 地還是地, 你總還是你。”
然而,比這個期待别人幫忙改變更為吊詭的是,與吐槽同樣的内容,換了另外一種場合,比如說,在諸如期中期末分析總結會上,在中高高考的表彰彙報會上,這些又成為了功勞簿上閃閃發光的明珠,被拿出來當成是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老黃牛的證明了。
“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 濤走雲飛,花開花謝,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
煩惱最是無情,笑語歡顔難道說那就是親熱?溫存未必就是體貼。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絲凝結?
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這樣的吊詭,這樣的精神分裂能力,饒是我身處其中,想破腦仁兒,也很難想明白。
忽然想起魯迅的演講《娜拉走後怎樣?》來了,如果仿照這個題目來一個,對于教師而言,“吐槽之後又怎樣呢?”
智慧如魯迅,揭示了娜拉走後的命運,無非就是兩條路,不是堕落,就是回來。如果娜拉的角色換成老師,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想破腦袋,既覺得有千百種可能,又覺得隻有兩種甚至一種可能。我無法代替别人言說,代替别人思考,我隻能說我自己經曆的故事,說我自己的思考。
若幹年前,我在區裡面做講座。題目是這樣的:
那次講座談了很多,不隻是講三年,而是談從教以來,我怎樣用非功利對抗功利,這個過程中又怎樣磕磕碰碰,甚至頭破血流。(想要看本次講座的文本,請看文末的相關原創文章鍊接)
講座結束後,有一位女老師過來找我,差不多要用哭訴的音調對我講她的經曆。她講她也像我這樣做,但這麼多年來,如何被苦痛包圍着,如何被現實碾壓着,簡直要承受不住了。她問我該怎麼辦?
說實話,我本想說,“我力挺你的做法。”我本想說,“德不孤,必有鄰。”但這些話到嘴邊又都咽下去了。
我給她談了兩點我的想法。
一、學會保護自己。不要硬碰硬的對抗,很多時候硬碰硬的對抗不隻會讓我們自己覺得無奈,更會讓我們受傷,甚至頭破血流。
二、長自己的本事。滾滾紅塵,從俗從衆很容易,但那也隻能讓你我在如梭的歲月中淪為庸衆,要踏踏實實長自己的本事。
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這篇演講中說,“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
我不能也沒有權利去勸這位女老師或者和這位女老師一樣的同行們不顧任何的坎坷挫折,勇往直前,因為我們無權勸誘人做犧牲。但我們每個人可以有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不過,當我們做出這種選擇之前,就務必要想清楚其中的利害。
同樣是在《娜拉走後怎樣》這篇演講中,魯迅說:
“隻是這犧牲的适意是屬于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群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着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對于這樣的群衆沒有法,隻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魯迅是有一些悲觀的,在這篇演講中他說: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然而,寫着寫着,我似乎又不完全贊同魯迅先生的判斷了。我似乎又有一些樂觀了。娜拉走後怎樣?走總比不走好吧,至少可能是一種覺醒。
老師吐槽總比不吐槽的好吧,或許這也算是一種覺醒,一種進步吧。吐槽之後怎樣呢?愛怎樣怎樣,小雞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