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學習心得
作者:李維東 劉翠梅
2021年,國家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庭教育的内涵有個明确的界定。這裡摘錄如下:
總則第二條“本法所稱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這裡對家庭教育做了三個方面的界定,可以簡單概括為新時代家庭教育“一五三”架構:即一個目的,五個内容,三個要求。一個目的,即為了什麼?——“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五個内容,即全面健康成長包含的五個基本方面——“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三個要求,即三個不同層級的要求?——培育、引導和影響”。
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這一理念與标語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到底具體包含哪些方面?我們很多人對此的認識是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對“全面健康成長”的内涵如此,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為家長,我們要感謝這部法律,感謝為“全面健康成長”内涵做出界定的專家學者們。作為每一個有家庭、有孩子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要全面、細緻地思考認識“全面健康成長”的内涵,明确到底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才是全面的,才是健康的,才是正面的,對此不能模糊不清,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無所謂、無所為!尤其不能胡作非為!
這部法律非常清晰地告訴了我們,不僅讓每個承擔家庭教育責任的人“心中有數”,也讓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們有了明确的導向,可以有效避免認識上混亂,實踐上的失誤,結果上的遺憾。
我們一起研讀一下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的五個基本内容,即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
道德品質指的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标準。道德品質也稱為“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新時代的品德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品質是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的首要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義。這是法律的定位。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通俗地說,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這裡既有底線要求,如道德底線、法律底線,也有高标準要求,如報效祖國。
任何一個人的品德形成,其家庭都是根源性的、基礎性的,至關重要,不可缺失。特别是在底線意識養成方面,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所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中的核心要義就是強調家庭教育在一個人品德形成的過程中的首要作用。
身體素質具體來說包括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及柔韌五個方面。這方面應該說每一位家長都很重視,但是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家長對此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方式方法不科學、不合理。現在還有部分孩子體力虛弱、偏胖、怕累、嬌氣、耐力差等各種情況,都是身體素質不高不強的具體體現。無論從個體、家庭和社會而言,還是從責任、擔當和事業而言,身體素質好,都是一個人能夠勝任學業、事業和人生的各種常态壓力的基本要求。
學校教育中的“五育”,即德智體美勞,也包含體育。作為一個人的全面健康成長過程,各個階段是不能割裂的,因此,孩子的體育教育絕不是僅僅學校的責任,而是應該從家庭教育起步,隻有這樣才是完整的體育教育,也隻有這樣,孩子的身體素質才能持續地得到鍛煉和提高。《家庭教育促進法》将孩子的身體素質重點提出來,提醒并要求家長要肩負起孩子身體素質培養的責任,這讓時下對孩子嬌生慣養風氣下家庭教育有了科學的指導,避免了家庭教育偏向于感情化、缺少理性化的弊端。從這個角度來講,可謂應時而生,非常及時,非常必要。
生活技能,簡要的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最低層次的,即自己在大自然中能夠使自己的生命存活下來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如獲得衣食住行以及安全等基本技能;另一個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能夠獲得擁有基本的交流、合作、競争、發展、提升等基本技能,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由于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好逸惡勞、鄙視技能的思想認識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影響着孩子們的學業選擇與人生規劃,影響着生活技能教育的深入實施與質量提升。
文化修養,對孩子文化修養的培養與提升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文化修養長期積累,可以改變一個人、成就一個人。文化修養的基本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多讀書。雖然各個學校都制定實施了學生閱讀計劃,很多家長和師生參與的也很多,但是在中考、高考競争壓力下,大多數家長為了自己孩子有一個相對優秀的成績,必然會更多的把家庭教育的精力放在“應試教育”上,因為高考是選拔性的、是一分一分算的。可喜的是,在高考已經大規模擴招的情況下,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孩子多讀書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意識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比單純的分數更重要。其實一個人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與良好文化修養的提高基本上是源自于孩童時代,源自于家庭教育,源自于父母的啟迪與引領。
行為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思維方式、情感态度以及“三觀”的外在體現,是一個人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心理素質、精神特質的表現形式,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一日之功,而是經過一個長時期的培養才能達成的。這種良好的習慣基本上都是源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有一種說法,孩子的樣子就是家庭教育的樣子。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是指的家庭教育,或者說父母的教養與習慣。因此,父母要高度重視自己的各方面的行為習慣,高度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摒棄“樹大自然直”的錯誤說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做好領路人、護航人!
父母應該如何做好以上五個方面的要求?途徑或方法有哪些?《促進法》用了三個詞:培育、引導和影響。這三個詞的含義與作用是各不相同的,這裡我們有必要再琢磨一下這三個詞的不同含義。
培育孩子,父母要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教育,要注重培育。培育,就是培養教育,培養教育的意思,不是嬌慣無度,不是放養散養,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培養教育,要把孩子培養教育成為有責任感的人,成為三觀正的人,成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價值的人。培育強調的是父母的主動性、自覺性、責任感和使命感。換一種表達法,就是要向培養花木莊稼一樣去做,培,本義應該就是培育莊稼、培育花朵、培育棟梁之意,培是土字旁,培土,這裡的土是有要求的,就是适合的、有養料的、有濕度的、有溫度的土,才能達到培養目标。培養孩子也是這個道理。作為父母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對待認知和行動。
引導孩子,父母在主動培育孩子的同時,還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化、差異性。父母對孩子的培育不僅是“強迫的”,還是順應的;不僅是主觀的,還有客觀的;不僅是灌輸式的,還是發現式的。就是根據自己孩子不同的特點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實現适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德育目标。最後,通過啟發、引領、訓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孩子樹立正确的三觀奠定堅實的基礎。這裡的引導,換一個角度表達,就是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或者說是因材施教。父母需要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特長所在、志向所在,然後因勢利導、積極引導、有效輔導。這裡的引導還有言傳身教的意思,即父母不僅僅是要求孩子如何如何,還應該用自己的思想與行動啟迪、啟發孩子成長,從而達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
影響孩子,父母在培育、引導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方法來影響孩子的成長。何謂影響?詞義上有這些解釋:1.影子和回聲。多用以形容感應迅捷。2.影子和聲響。引申為蹤迹。父母如何影響孩子?從縱向的家族傳承來說,這就是我們祖先一直強調的家教家風對後世子孫的影響,從橫向的父母與孩子相處中産生的影響來說,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所思所為,都是會或早或遲地在孩子心中留下“影子”“回響”。這裡強調的就是父母要注重修身律己、以身示範,從而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美好的影響,而不是相反。這裡如其是說要求如何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首先要求父母的。或是說告誡我們,父母對孩子要求的,自己應該首先做到。
國家出台的《家庭教育促進法》,為我們正确開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很精準的指導。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努力做一個新時代的合格家長、優秀家長,為孩子健康成長、為家庭幸福快樂、為民族興旺發達、為國家富足強大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原創首發。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