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佳俊 通訊員 孫立青 喻宏輝
“真正感受到了湘西文化的神秘,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10月9日上午,吉首大學湘西文化博覽園内,看着眼前精美的土家族織錦和苗族刺繡,2022級大一新生楊露如此感歎。
吉首大學湘西文化博覽園始建于2006年,由黃永玉藝術博物館、沈從文紀念館、武陵山生物科學館、吉首大學校史館、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生态民族學博物館等6個文化場館組成,占地面積8000餘平方米,是吉首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
(學生參觀黃永玉藝術博物館。通訊員 攝)
“學校堅持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立德樹人各方面、全過程。”吉首大學黨委書記廖志坤表示,博覽園便是重要陣地之一。
十多年來,該校通過組織進園參觀、開展課程教學等多種方式,切實發揮博覽園文化育人功能,不斷增強各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據不完全統計,建園以來共有數萬名新生通過入學教育等方式參觀博覽園,接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湘西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熏陶。
“我們不僅服務于校園師生員工,同時也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曾負責博覽園管理工作的張華老師告訴記者,博覽園節假日一般不休息,一年開放時間在350天左右。
據統計,近3年時間博覽園共計接待湘西自治州學前兒童和中小學生9000餘人次、遊客76000餘人次。
博覽園還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和文化扶貧活動,将科普“大篷車”開進偏遠地區,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武陵山動植物資源多樣性及其保護”“鄉村振興戰略”和民族理論政策等宣講活動,為當地群衆帶去科學文化知識和民族文化知識。
近年來,博覽園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基地、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基地,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經驗說】
近年來,湖南省積極發揮高校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各方面。
吉首大學是一所辦在民族地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高校。學校探索出“築同心、樹信心、獻愛心、順民心”的“四心”育人工程,教育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聽黨話、跟黨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
吉首大學湘西文化博覽園形成了“12345”的工作思路——圍繞“立德樹人”這條主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好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兩支隊伍,加強資源建設、基地建設、載體建設3項建設,舉辦愛國愛校教育、志願者培育、文博通識教育、民族文化展覽等4類活動,開展對外開放、科普宣講、關愛學生、課程服務、優秀社科普及讀物推薦5項服務,成績顯著,已成為文化育人的重要場所、科學普及宣傳的引領窗口、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特色小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堅強陣地。
(一審:陳奕樊 二審:冒蕞 三審:蒙志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