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席卷大街小巷,“共享經濟”在中國便蓬勃發展,從最初的單車進而到充電寶、籃球、雨傘等等各不相幹的行業。當移動互聯網的流量與實體産品結合,短期帶來的爆發式增長猶如一劑春藥攪動着參與各方利益的神經,這其中也包括家電行業。
黑電品類中,樂視于5月16日推出了号稱“全球首款共享電視”超4 X55M。白電中,洗衣機最先發力“共享經濟”,近期各大媒體均報道了,“共享洗衣機”出現在上海街頭,可供市民使用。
無可厚非,家電行業進入“共享經濟”圈是在巨大利益驅動下的,有機構預計,2017年共享經濟規模将增長40%,到2020年共享經濟預計會占據中國GDP的10%左右。而近幾年家電行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态,想借此機會突破“瓶頸”也可以理解。
但不曾想,“共享經濟”反而讓家電企業遭遇了尴尬——雖賺足了關注,卻鮮有叫好。
樂視電視給出的“共享”理論是,超級電視用戶完成指定的任務即可延長一年的影視會員。具體任務包括:開機達到277天、通過電視購物付費遊戲等積累“成長值”到一定數額或者購買售後服務大禮包。
與此同時,白電品類中的共享洗衣機也飽受争議。在位于上海徐彙龍華中路的一家商場内,兩台洗衣機和一台烘幹機雖引起了市民駐足觀察,卻很少有人使用。在衆多受訪市民中,他們最為擔心的就是衛生安全問題。更有市民指出,這種做法難以令人理解,不僅不衛生,而且把那麼多衣物運到商場來洗十分麻煩,體驗的性價比也不高。
其實所謂共享洗衣機,并不新鮮,甚至很多人在大學時就使用過。因為目前街頭的這種“共享洗衣機”跟大學宿舍洗衣房内的投币洗衣機别無二緻。并且很早之前,海爾就已經開始探索物聯洗衣機在校園場景中的應用。從模式上來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共享洗衣機”,而且這種模式比之投放在商場、車站等地更有使用價值。因此不少人認為,所謂上海街頭的“共享洗衣機”不過是借“共享”之名施“營銷”之實。
随着共享單車的走俏,“共享”一詞俨然成了流行語,任何東西貼上“共享”的标簽似乎都能成為城中熱議的話題。但就使用性極強的家電産品來說,是否“挂羊頭賣狗肉”消費者一看便知,勿要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被“共享”弄尴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