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潰處滲液減少是在恢複嗎?骨科手術常見切口并發症及防治大多骨科擇期手術切口是Ⅰ類切口,絕大多數切口可以達到甲級愈合,但由于骨科手術患者存在并存疾病或其他危險因素,手術切口可發生滲液、滲血、瘀斑、水泡、感染、愈合不良等并發症,影響切口愈合,應加強切口并發症的預防和處理,加速切口愈合,促進加速康複本期帶來常見切口并發症的預防與處理原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破潰處滲液減少是在恢複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骨科手術常見切口并發症及防治大多骨科擇期手術切口是Ⅰ類切口,絕大多數切口可以達到甲級愈合,但由于骨科手術患者存在并存疾病或其他危險因素,手術切口可發生滲液、滲血、瘀斑、水泡、感染、愈合不良等并發症,影響切口愈合,應加強切口并發症的預防和處理,加速切口愈合,促進加速康複。本期帶來常見切口并發症的預防與處理原則。
切口過多滲液會影響切口愈合,易緻術後切口感染。應采用以下預防與處理措施:
①微創技術的合理應用;
②清除皮下脂肪顆粒,使切口邊緣呈滲血良好的纖維間隔,以利于切口愈合;
③提高縫合技術,有條件時使用合适的縫合材料和新技術,減對軟組織的過度牽拉,并可以緊密閉合組織,盡量減少空隙或者死腔;
④使用氨甲環酸減少切口内出血,同時抑制炎症反應;
⑤抗凝劑合理使用,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⑥有條件時選擇具備吸收滲液能力的敷料及預防性負壓切口治療技術,有效管理滲液;
⑦術前對一般情況差(如貧血、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況,積極治療原發病,并針對術前因原發病服藥進行相應調整,待患者原發病得到合理控制、體質增強後再行手術;
⑧術後出現低蛋白血症應予積極治療;
⑨持續出現切口滲液,必要時進行傷口清創。
出血是術後切口常見并發症,持續性出血導緻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疼痛等,切口内出血還可引起局限性淺層血腫或深部血腫。預防及處理:
①在關閉切口前恰當處理每個可能存在的出血點(如有止血帶可放松止血帶對出血點進行止血);
②肢體手術術後可對患肢行彈力繃帶加壓包紮法;
③術中發現有出血傾向,應選擇放置引流管觀察術後引流情況;
④術後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時間應根據患者個人身體狀況、既往病史、術中情況選擇合适的藥物及使用時機;
⑤監測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和國際标準化比率;
⑥術後形成的出血外滲通常需要24h内加強縫合或加壓包紮;
⑦局限性淺層血腫通常不需行手術清除便可自行吸收。必要時拆線引流、清除血腫後再縫合傷口;
⑧深部血腫引起的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疼痛劇烈、持續性的出血以及滲液等并發症則常需行血腫清除術,如明确有較大動靜脈損傷,需急診探查手術治療。
切口周圍腫脹會加重疼痛、降低周圍肌肉強度、術後關節活動範圍減少、步态改變和延遲恢複。因此,預防腫脹應采用以下預防及處理措施:
①合理的微創技術應用,手術操作輕柔,減少止血帶使用時間、縮短手術時間;
②如無使用禁忌證,氨甲環酸切皮前和術後靜脈應用有利于減少術後出血及組織炎症、腫脹;
③根據術中情況可以放置引流管,視術後引流量決定拔管時間,應盡量早期拔除(術後24h以内),針對高風險的患者可以使用預防性負壓傷口治療技術;
④術後麻醉蘇醒後即囑患者行踝泵功能鍛煉;
⑤有條件時使用免打結線進行切口的縫合,特别是深筋膜層(關節囊,肌肉筋膜層),為筋膜層提供長達6周的張力支撐,對比使用傳統縫線連續和間斷縫合具有更強的張力和組織抓持力,能夠滿足術後盡早功能鍛煉的需要;
⑥在臨床治療上減輕術後切口腫脹的通常方法有适當擡高患肢、冷敷療法、彈力繃帶應用、使用有利于患者關節活動的高順應性拉伸性的敷料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以及物理治療等。如伴有急性深部血腫形成要尋找病因,積極處理。
一般來說,術後傷口出現的水泡問題很少。但是,一旦出現則可能導緻患者疼痛、不适、傷口持續滲液并且可能存在切口部位感染的風險。造成切口周圍水泡的原因與多個因素有關,包括:
患者因素:年齡、性别、藥物治療方式、共患病、敷料或膠布過敏、皮膚狀況、皮膚消毒劑過敏(如碘過敏)等;
手術因素:切口類型、切口腫脹、切口部位移動導緻皮膚之間産生摩擦,從而使得敷料産生剪切力,另外部分切口周圍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不均勻也可導緻水泡形成等。
因此在觀察和評估切口時,應當注意周圍皮膚的狀況,比如,是否存在脆弱、受損情況,是否存在外傷瘢痕,以及是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慢性皮膚疾病、皮膚過敏等可能影響患者皮膚的潛在醫療狀況。應采用以下預防措施:
①對有膠布過敏史的患者應該改用其他固定敷料的方式;
②預防切口周圍水泡,切口敷料可選擇高順應性和拉伸性敷料,不損害切口周圍皮膚,特别是關節部位活動時敷料伸縮具有高順應性拉伸性,可減少水泡的發生;
③傷口敷料的柔韌性和粘貼性能很重要,尤其是容易出現腫脹的骨科手術切口更是如此,可采用具有良好順應性和易貼易揭的敷料并且有良好的滲液吸收能力和防護能力,可減少更換敷料頻率,有利于觀察切口、更換敷料以及患者術後主動活動關節;
④有條件時使用新型帶網片的皮膚膠,可以在傷口表面保持溫和濕潤的環境,減少可能由切口敷料與皮膚的摩擦造成的傷口愈合不良。
骨科術後切口周圍瘀斑常由于手術損傷、止血帶使用、手術時間過長、血小闆減少、凝血功能異常以及抗凝或抗血小闆藥物的使用等原因造成切口周圍的皮下斑狀出血。預防與處理應:
①術前評估患者藥物服用史,尤其是抗凝或抗血小闆藥物的使用、血小闆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要盡量糾正或等待凝血功能正常才進行手術。術中避免使用止血帶或縮短使用時間。手術操作輕柔,減少手術時間。
②如何平衡使用抗凝劑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症(VTE)和出血風險沒有明确的标準。多個研究報道骨科大手術後患者如若接受過度抗凝,會增加隐性失血、肢體腫脹、皮下瘀斑及傷口血腫發生的幾率,因此應引起重視。
③建議術後預防血栓藥物的使用原則為:VTE高危三結合綜合預防,高出血風險慎用藥物預防;應考慮VTE預防和出血風險平衡;抗凝藥的最小化應用。
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和切口深部組織感染。
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後30d以内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切口淺部組織有炎性滲液;②從切口淺部組織滲出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③具有感染的症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
切口深部組織感染——有植入物者手術後1年以内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肌層、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②深部組織穿刺物、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出緻病菌;③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成為向外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熱,腫脹及疼痛;④經臨床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細菌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
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
患者因素——合并糖尿病、營養不良、類風濕性疾病與結締組織疾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血友病、患肢血管疾病、銀屑病、放射性損傷、壞疽、糖皮質激素藥物服用史、局部激素或中成藥物注射史、器官移植、艾滋病、既往感染史、并存感染(泌尿系、口腔、皮膚軟組織感染)、肥胖等。
手術因素:軟組織損傷、淺部感染蔓延、深部血腫、傷口裂開、手術時間長、術後引流時間過長等。
手術室環境因素——人員數量過多、人員流動過大,以及手術部位皮膚消毒、層流手術室、手術服裝等未達要求。
發生深部感染包括内植物或假體周圍感染是災難性的,因此預防與術後處理同樣重要。
術前預防措施:
①評估患者營養狀況和感染防禦力,全面細緻的術前檢查,術前對一般情況差(如貧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況,積極治療原發病,待患者體質增強後再行手術;
②術前篩查并存的感染竈,治療體内的潛在感染竈:對患有扁桃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足癬感染等患者應用抗菌藥物徹底治愈感染竈;
③評估手術區域是否有瘢痕、手術史、皮膚牛皮癬斑塊以及血管疾病等;
④術前皮膚的準備,淋浴是比較好的臨床實踐,并不推薦洗必泰沐浴,也不推薦剃毛發;
⑤盡量縮短患者術前、術後住院時間,減少院内感染的發生率。
手術室預防措施:
①手術室人員流動最小化原則:嚴格限制手術參觀人數,減少手術室内的人員流動;
②層流系統的正常運行,保持無菌環境;
③反複沖洗切口,縫合時盡量切除瘢痕,注意皮膚張力和對合情況;
④有條件時使用含有三氯生抗菌劑的縫線,文獻證明可減少約30%的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并被WHO,ACS和CDC指南推薦用以對抗手術部位感染;
⑤有條件時使用免打結縫線,同時減少縫合和手術時間,并使切口張力均勻且對合良好;
⑥有條件時可選用阻菌防水薄膜吸收墊敷料或可視防水泡沫敷料,隔絕外部環境,并進行淋浴;
⑦有條件時使用新型帶網片的皮膚膠,可以在切口表面形成抑菌屏障,防止皮膚表面和外界的細菌進入。使用後無需使用敷料;
⑧引流管根據情況酌情使用;術中有出血傾向或創面鄰近硬脊膜外患者可常規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減少積血(液),降低感染;
⑨有條件時可應用預防性負壓傷口治療系統。
術後預防措施:
①觀察術後切口情況,減少血腫産生,早期切口少量滲液可以采用合适的敷料包紮;
②改善術後營養和糾正貧血,增強人體抗感染能力;
③正确應用抗菌藥預防感染,從皮膚切開至切口縫合,保持手術野有足夠的抗菌藥物濃度。給藥時間在手術部位切開前30~120min,術後酌情使用抗菌藥。
對于感染切口的處理建議:
①切口表淺部位的感染通過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切口定期消毒更換敷料等處理可以獲得痊愈;
②深部感染按照具體情況進行藥物治療、清創保留内植物或内植物取出,分期手術。
常見的切口愈合不良包括切口血腫、軟組織壞死、切口裂開等。影響因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
①年齡:年齡越大,傷口愈合越慢;
②肥胖:愈合慢且增加感染危險;
③吸煙;
④營養不良:主要是低蛋白血症,維生素缺乏主要是B族和C族,微量元素鋅、鐵、銅、錳等與切口愈合也有關;
⑤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肝硬化、尿毒症等;
⑥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化療、放療、HIV感染、變态反應性疾病、白血病等;
⑦結締組織疾病:膠原合成障礙的疾病;
⑧血管因素:局部血管病變、血液循環不良,将增加傷口愈合不良的風險。
局部因素:
①機械損傷:手術中過度牽拉,手術部位包紮過緊,使切口皮緣缺血缺氧,均對切口愈合産生不利影響。不合理使用電凝止血及縫合;
②感染:切口感染時,滲出物增多,增加了傷口局部張力,容易使傷口裂開;
③切口水腫、血腫;
④切口皮緣缺血壞死;
⑤異物殘留;
⑥縫合方法;
⑦局部多次手術,皮膚血循環狀态不良。
對切口愈合不良的類型與處理:
切口血腫預防及處理:
可參考見前述“切口出血”處理方式。
軟組織壞死預防及處理:
①早期給予藥物改善循環;
②壞死的表皮盡可能保持完整,壞死組織分界清楚應予清
除,如果是濕性壞死應立即去除,以免形成局部感染。
③建議使用免打結縫線縫合,無需打結,減少線結反應,減少對軟組織的牽拉。
切口裂開預防與處理:
①僅僅是真皮層縫合對合不好引起的局部裂開通過更換敷料保守治療;
②急性切口裂開者,應急診清創縫合;
③慢性切口裂開者,要保持切口幹潔,每日更換敷料,預防感染,待新生肉芽長出後,考慮做二期縫合;
④縫合方法:深筋膜層作為承擔張力的主要層次要緊密閉合,建議使用免打結縫線進行縫合,張力可靠;皮下縫合時充分減張,真皮層建議使用倒刺線皮内縫合,使切口對合良好減少切口位移的産生;
⑤有條件時可使用預防性負壓傷口治療系統。
瘢痕是人體創傷修複過程中必然的産物,但瘢痕生長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發生各種并發症,諸如外形的破壞、瘙癢、疼痛及功能活動障礙等,給患者帶來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嚴重的瘢痕(攣縮狀)會影響關節的活動。高危人群為既往有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病史。對于瘢痕預防與處理:
①推薦早期應用矽酮膠類敷料,可能會減少增生性瘢痕形成;
②對嚴重病例,可同時局部注射激素;
③對于嚴重影響關節活動功能的瘢痕,可以考慮手術切除或去瘢痕治療并早期使用矽酮膠敷料;
④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壓力治療、帶網片皮膚膠切口減張、光電技術等,或咨詢傷口中心或瘢痕治療中心;
⑤半年内禁煙酒、禁食刺激性食物。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關節外科學專業委員會傷口管理研究學組,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關節疾病防治分會傷口管理學組。中國骨科手術加速康複切口管理指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18年1月 第11卷 第1期。
聲明:此文内容來源于參考資料,不代表骨科在線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