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關節病,錯縫錯位,軟組織損傷,筋出槽等都是些常見:
骨關節病,錯縫錯位,常因肌體受到直接外力或傳導的間接的應力後,骨關節的解剖關系發生了變化,關節之間發生錯動而引起關節處急性或慢性的疼痛,導緻功能性障礙、瘀血、積液、腫痛等。
肌筋損傷,筋岀槽,概括的講就是軟組織損傷:
就是醫骨傷科診斷來說,肌筋包括筋膜、滑膜、肌肉、肌腱、腱鞘、韌帶、軟骨、神經、脂肪等軟組織。肌體在受到外力後或扭傷後,關節周圍的部分軟組織損傷或撕裂,脫離了原位或變位有些軟組織損傷并不在關節的近端,而在長形肌腱之中等處發生。這些損傷醫學上叫做肢體某部位軟組織損傷或撕裂等。它的命名就是根據人體解剖位而定的。靠近人體哪一肢體關節就命名為哪個肢體關節軟組織損傷。在診斷書中就會寫明,但關節處的軟組織損傷的命名是很多的。如膝關節損傷、按照膝關節解剖位來診斷,病名就有内側韌帶損傷、外側韌帶損傷、瘀血、積液、半月闆、關節錯位、交叉韌帶損傷、筋岀槽、移位等等,這些都屬于膝關節範圍。
肢體的某些肌腱行程較長,在經過關節時,為了滑利肌腱的伸縮、伸屈和加強肌力,就由骨骼上的骨槽、骨溝、甚至還有纖維性管道構成滑車,以完成其功能。如肱骨的肱二頭肌結節稱“骨溝”,腓骨長短肌在外裸後邊的骨溝中,在上肢體中有尺神經溝,撓神經溝,腕管等,在胫骨内裸後方的纖維性鞘管内,有胫骨後肌,屈姆長肌,屈趾長肌等肌腱通過。
當覆蓋在溝、槽、管外的纖維筋膜受到外力緻傷而撕裂時,便不能約束該肌筋而造成筋變位的病理變化。在肌體上,全身各關節周圍均可發生這種病理上的變化。如膝關節内外側韌帶扭傷等。常見的有肱二頭肌長頭腱和腓骨長短肌腱的滑脫,而其他部位則少見。
概括地講肌體上所有關節周圍都是軟組織,它們在各個不同的關節周圍,都起着保護關節的作用,參與關節的運動并組成生理功能的運動器官。從解剖位看,筋在骨關節周圍,大筋聯絡關節,小筋附于骨外,大小筋将骨與關節相連并束縛骨,維持機體的位置,參與骨關節的活動并在關節活動中起穩定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筋在骨的周圍,關節就喪失了功能,沒有骨關節,肢體就沒有了支撐,筋也就成了軟筋,也就不能完成人體生理功能所必須的基本結構。當然還得有神經的有效支配。筋與骨既緊密相連,又相互依存,相互依靠。所以筋與骨是不能分離的組織。
例如當外力作用于肢體骨關節上時,骨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首先受力,骨關節周圍軟組織吸引外力後,仍有餘力存在時,則可使骨關節産生移動損傷。這隻是用肢體關節作例而已。
随着軟組織損傷的輕重而出現病理變化的過程,即可發生以下情況:
1.外力有垂直力、扭轉力、拉力、直接力等形成。
當這些力作用于骨關節時,除可使軟組織部分的筋出槽,韌帶損傷,還可産生關節錯縫、錯位、半脫位等。這是因為外力消除後,骨與軟組織的錯動不能自動回歸原位,骨關節的解剖關系被骨關節或軟組織的損傷所阻礙,造成骨關節病理上的變化,形成骨關節或軟組織的變位。如果外力是與骨關節面垂直的縱向力時,緻使關節囊及周圍的軟組織損傷。如果這個力作用于囊壁上,則可使囊内産生壓力将滑膜嵌夾在關節骨端之間,造成滑囊積液的病理變化。若垂直力或扭轉力過猛時,則造成骨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和撕裂或完全斷裂拔離脫位傷筋等
2.從上而下是擠壓力和扭轉力。
當擠壓力和扭轉力作用于關節時,可能形成關節軟骨和軟骨盤的損傷移位,筋撕裂,筋出槽,關節錯位等現象。如果擠壓力和扭轉力,同時還有剪力作用于關節時,則骨關節除軟組織受傷外,還迫使骨關節錯位或全脫位。一般來說關節受到橫力的打擊與沖擊時,即傷筋又傷骨。
因此,骨關節接受外力的大小,直接關系到關節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和關節内的軟組織的傷勢的輕重。力小傷輕力大傷重。這對每一個關節部位來說,都是适用的病理表現。
就四肢來說,以上所述的病理和損傷的要點分為三個類别:
(1)軟組織損傷錯縫;
(2)軟骨損傷或傷筋錯位;
(3)骨關節錯位,傷骨必傷筋。
這三種類别的輕重不一,與來自外力的大小有關。它們能使關節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和病理差異。因四肢骨在人體運動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傷後,如果治療不當,就會給人生帶來許多麻煩。
以上所述的四肢軟組織損傷,隻是說明了着力點病理損傷症狀的部分情況。在臨床實踐中,病理變化千差萬别,它與人的年齡、體質的強弱,骨質的健康情況緊密相連。如有的軟組織是神經性損傷,它能引起肢體功能失靈、肌肉萎縮等,嚴重的關鍵部位的神經阻斷能引起高位截癱等現象。隻有充分的了解人體的病理情況,全面掌握病情,才能做到手法有依據,用藥更合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