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内容。
如果科教授問大家“青銅器是什麼顔色?”,大家肯定會想,“不是青色的嗎?”
其實,青銅器鑄造出來還真不是青色。不僅青銅器,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文物都不是最初的顔色。
青銅器最初是“金色”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青銅器,大都是青綠色,也正是這些斑駁的綠鏽,我們稱其為青銅器。
然而它最初的樣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金光燦燦金黃色或者玫瑰金色的。
青銅器最初被稱為“金”,高古文獻中的“賜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銅。而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被稱為“金文”。
《周禮·考工記》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正是記載了青銅器鑄造的工藝,我們可以看到青銅器鑄造中銅與錫的比例。
銅是紅色,錫是銀色,青銅器中銅和錫的比例不同,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的顔色也會有不同,在不同條件下,青銅器的鏽斑的顔色也不近相同,除了我們常見的青綠色,也有一些青銅器呈現黑色,四羊方尊便是黑色。
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青銅器,我們依然能看到他最初樣子。像越王勾踐劍,有着“千年不鏽”的美譽,現在,我們依然能看到它的光澤。
金瓯永固杯并不全是“金色”
青銅器是鏽迹斑斑,顔色變化我們都能理解。但如果告訴你金瓯永固杯最初也不是現在通體金黃的顔色,大家一定更加吃驚。
金瓯永固杯并不是普通的酒杯,它和清代的“明窗開筆之典”有重要的關系。
圖片來源自網絡
自雍正帝起,每年除夕子時,拈香行禮後,皇帝都要到養心殿的東暖閣舉行“明窗開筆”的賀新春儀式:皇帝會往桌上的“金瓯永固”杯内注入屠蘇酒,再親自點燃“玉燭長調”燭台,用筆身镌刻“萬年枝”、筆端镌刻“萬年青”的玉管筆,先以朱毫,再以墨翰各書吉語,為天下祈福,迎接新年。皇帝書寫的吉語要放入特制黃匣内封存,任何人不得拆看。
“金瓯永固”一語雙關,既可視為希望此杯完美無缺,代代相傳,又寓意國祚綿長。
圖片來源自網絡
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館藏金瓯永固杯,是乾隆六十二年也就是嘉慶二年制作的。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杯金質,鼎式,圓形。杯口一面書“金瓯永固”,一面書“乾隆年制”。外壁滿錾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
但其實,金瓯永固杯的金質杯身上,還有點翠,所以最初應該為翠色的,仔細觀看,我們依然可以隐約看到杯身上遺存的點翠顔色。
圖片來源自網絡
除了這些文物,想必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兵馬俑最初也是彩色的。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文物的顔色和現在看到的不同?留言告訴科教授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