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唐朝以前的詩大都追求辭藻華麗,而感情不夠深。
薛道衡,是隋朝藝術成就很高的一位詩人。
他的這首《人日思歸》卻恰恰相反,不僅語言簡單,而且感情很深,深受曆來讀者的喜愛。
那麼詩人為什麼能用簡單的語言寫出深厚的感情來?
我們讀一讀,看看這首詩妙在哪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寫作背景:隋文帝時期,薛道衡被任命為内史舍人,兼任聘陳主使,多次往返江東,這首詩即寫于出差陳國之時。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我們來仔細讀。
春暖花開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入春才七日,但是離家已經兩年了。
您看,是不是非常簡單?
但這兩句話很容易被誤讀。
很多人認為,“才七日”和“已二年”,這是對比的手法。
入春才七日,詩人就很痛苦了;更何況詩人已經離家兩年了。
這兩句表達出了詩人思鄉而又不能歸的痛苦之情。
您是不是也這樣理解的呢?
從表面上看,這種理解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不對。
“才”和“已”這兩個副詞,要麼表示遞進關系,要麼表示轉折。
我們分别來看一看。
(1)遞進關系:入春才七日,更何況詩人已經離家兩年了;
(2)轉折關系:雖然入春才七日,但是詩人已經離家兩年了。
大部分人是按遞進關系來理解的,但是為了滿足前後邏輯關系,就自行腦補了一句“入春才七日,詩人已經很痛苦了”。
但是您看,“入春才七日”和“詩人很痛苦”,它們之間也沒有什麼關聯。
有人會說,“才”表明詩人感慨時間過得太慢。
但如果按這樣理解的話,“已二年”又是表明時間過得太快了麼?
這明顯相互矛盾!
所以我認為,“才”和“已”應該表示轉折關系。
但是問題在于:“雖然入春才七日,但是詩人已經離家兩年了”,前後邏輯好像也不通啊!
如果您不好理解,我可以舉很多例子:
雖然水才流了7日,但是我離開家已經2年了;
雖然雨才下了7日,但是我離開家已經2年了;
雖然花才開了7日,但是我離開家已經2年了。
您看,是不是莫名其妙?
“入春”和“離家”根本沒有邏輯上的關系,怎麼能用“才”和“已”這兩個副詞呢?
這個問題背後,就是詩人隐藏的感情。
我們先看後兩句。
大雁北歸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回家的日子要落在大雁北歸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花開以前就有了。
這兩句也很巧妙。
詩人沒有直接寫回家和思家的具體時間,而是用“雁後”和“花前”來表示的時間。
乍一看好像是說,詩人想家想了很久卻不能回家,所以心裡很痛苦。
事實上恰恰相反,其實詩人想家想的時間很短。
您想一想,“大雁北歸”和“春暖花開”分别是什麼時候?
是不是發現了問題?
“春暖花開”,不就是“大雁北歸”的時間麼?
都是指春天。
所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春天來臨之前,我就想回家了;春天來了之後,我卻不能回家。
那麼“春天來臨之前”和“春天來臨之後”相差有多久?
隻有七日。
因為詩人告訴我們了呀,“入春才七日”。
七日之前,還是冬天;詩人寫這首詩的今天,是入春第七天。
您可能會說,這并不能說明詩人想家隻想了七日。
确實如此,但是這也暗示出他開始想家的時候,離春天已經不遠了。
否則他不會用“花前”兩個字,對吧?
比如秋天可以用“葉落”,夏天可以用“荷香”。
春暖花開
還有人會說,詩人已經在這裡呆了兩年了,“花前”會不會指去年春天以前呢?
這不可能。
如果是指“去年春天以前”,詩人肯定會注明,而且不會直接和今年的“雁後”作對比。
因為這很容易産生誤解。
那麼這就很奇怪了:詩人已經在外地呆了兩年,為什麼今年入春之前才開始思鄉?
這非常不符合邏輯。
詩人的思鄉之情,難道是入春之前突然産生的?
我認為不是。
如果是突然産生了思鄉之情,詩人肯定會寫出理由,這樣更能說服并打動讀者,對吧?
那麼,詩人為什麼會在入春之前才開始思鄉呢?
答案其實就隐藏在次句的“二年”兩個字中。
“二年”,并不是指詩人在外地已經待了兩年。
它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從舊年到新春,詩人在外地已經跨過兩個年度了。
您看,這種解釋是不是非常合理?
(1)我們先看前兩句。
雖然今天入春才七日,但是我離家已經跨過兩個年度了。
您看到了吧,“入春”和“二年”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詩人離家的時間并不長,很可能可以用“日”來計算。
但是他偏要用“年”來計算自己離家的時間,而且巧妙地借助“入春”把離家的時間擴大到了“二年”。
這樣寫的好處非常明顯:明明在外地沒待多久,卻感覺像待了兩年,這就突出了詩人度日如年的焦慮,表達了詩人想回家的急切心情。
春暖花開
(2)再看後兩句。
花前,就是指“入春”以前;雁後,就是指“入春”以後,當然今天也屬于雁後。
在入春以前,詩人就已經度日如年,急切地想回家;而現在已經入春第七天了,而詩人卻不能回家。
可見詩人心裡多麼痛苦!
您看,詩人離開家并沒有多久,為什麼會這麼痛苦?
就是因為他度日如年。
如果前兩句沒有讀出詩人“度日如年的焦慮”,那麼後兩句就很難讀出詩人的痛苦之情。
為什麼?
因為他離家的時間并不長。
一般的思鄉詩,詩人都是因為離家時間很長,所以才會産生很濃的思鄉之情。
但是這首詩,很不一樣。
詩人實際離家的時間并不長,但是他巧妙借助“入春”把短暫的離家時間擴大了“二年”,突出了詩人“度日如年的焦慮”。
雖然入春才七日,但是日日如年;雖然離家時間很短,但是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過。
因為太痛苦了,所以詩人一刻都不想再承受(對應“思發在花前”),但是又不得不繼續承受(對應“人歸落雁後”),這就更增加了詩人的痛苦之情。
這就是詩人巧妙的構思,也是這首詩的與衆不同之處。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讨論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我是沉于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