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國演義》的主角之一,他文不過曹操,武不過孫權,軍事實力更是差了一大截,卻能在波谲雲詭的戰亂中與他們平分天下,憑什麼?憑的是他具有一個優秀組織部長尊重知識、愛惜人才和選拔人才的超高本領。“三顧芧廬”硬是把選拔幹部的方式方法演藝得精美絕倫,不由得讓人豎大拇指點贊,劉備是個“好部長”!
諸侯割據時,“豫州牧劉皇叔”算是一個“準皇帝”,他選拔人才,不囿于袁紹的“黃室之胄”論,看是否有關系、有後台;不聽張飛“一條麻繩縛将來”,去踐踏人才;不似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嫉賢妒能想謀害人才,而是誠心誠意,求賢若渴,躬親民間知真情、查實情。一顧茅廬時,從諸葛亮的居住環境中觀察其心性品行,從農夫演唱諸葛亮的歌詞中了解其對人生感悟,從與諸葛亮好友崔州平的交談中,證實了徐庶将諸葛亮之才比管仲、樂毅說法不虛。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群衆對幹部平時的表現看得清,摸得準,最有發言權,不會故意誇張粉飾,不會惡意中傷诽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了解真面目,必須“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腳踏實地深入基層察看實情,多層次、多角度傾聽群衆意見,現場分析,綜合評價。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才能正确評判。
劉備選人用人也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标準”。二顧茅廬時,從弟弟諸葛均和嶽父黃承彥言談中了解到諸葛亮的家庭和身世,通過他的家庭、家風、家教,以及親人們和門童的言行舉止、居住環境,特别是嶽父吟唱諸葛亮所作的《梁父呤》等細微處進一步了解其品德和綜合才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考察幹部的品德和能力,要從這個人平時接觸的朋友、親人和同事着眼,要從這個人的愛好、興趣、習慣入手,看有無遠大志向,是否一以慣之的優良品德作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整天與不務正業、不學無術的人混在一起,他恐怕也難成大事;他的親人、朋友都是些道德敗壞之徒,他也難免會沾染上一些氣息。
“玉瓷之石,金剛試之”。三顧茅廬時,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面對面接觸,抛出了“欲伸大義于天下”的志向,試諸葛亮的真才實學,不料諸葛亮語出驚人,在劉備對前途命運一片茫然時道出了“三分天下”的驚世論斷。劉備由此信心百倍,圓滿完成了考察。
現場“面試”可以更直接了解真實水平,不迷信考卷,避免紙上談兵、顧人捉刀;抛出談話對象無法掌握的内容,可以防止有備而來,弄虛作假,可以觀察應變力和靈活度,洞察内心活動。全方位、多角度、面對面實施考察,不至以偏蓋全。劉備的成功證明,正确選拔人才、愛惜人才、重用人才,可以彌補其它“短闆”,更能成就事業。
新時代“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需要有品德、有擔當、有能力的優秀幹部去實現。怎樣識人、用人,劉備的“三顧茅廬”是部可以借鑒的好教材。(人民論壇 龐開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