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何勃/攝
黃河自古以來被看作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博大的中華文明。三星堆、河姆渡、金沙等曆史遺址的相繼發掘,逐漸證明了長江也同黃河一樣,孕育了中華文明。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年)穿越雲南,對金沙江、瀾滄江、麗江等水域進行實地勘查,最終著成《盤江考》與《溯江紀源考》,并确定了金沙江為長江源頭這一地理事實。然而,在明朝之前,岷江被認為是長江的源頭和主流,并被稱作“大江”。岷江地處長江上遊,是川蜀居民的生命之水,川西平原由岷江水沖擊而成,蜀地文明也由此誕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1909年)
大江之上
戰國末年,秦國名将司馬錯向胸懷統一天下之志的秦惠王建議奪取蜀地。他說:“其(蜀)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國)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于是,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奉命率軍出征伐蜀,浩蕩的秦軍最終攻取了巴、蜀兩國,并改蜀國為蜀郡。秦國的疆土得以進一步擴充,而秦一統全國的攻勢也從此進入了新的階段。
對于秦國來說,讨伐位于長江中遊的楚國需要儲備大量物資,而位于長江上遊的成都平原便成為秦國最為理想的後方保障之地。于是,一向注重生産的丞相範睢向秦昭王舉薦了李冰。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1950年)
秦昭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秦昭王拟了一道诏書,任命李冰擔任蜀郡郡守。那時的秦昭王也許還不曾預料,這道诏書将改變那個時代,改變當時直至現今蜀地百姓的命運。
同年,李冰赴蜀郡任郡守。由于岷江發源于川西高原,江水經高山峻嶺奔流而下之後,裹挾着大量沙石沖入平原,導緻河床增高,河流改道,水患頻發,成為蜀地人民之大害。李冰到達蜀地後,便将治水工作放在了首位。他總結了先人的諸多治水經驗後,多次勘察以了解岷水的水文情況。公元前274年起,李冰率領數以萬計的工人,耗時18年,于公元前256年,修建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塑像(1909年)
《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飧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建成後的都江堰灌溉、滋潤着川西平原,原本水旱無常的四川也因此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馑,時無荒年”(《華陽國志·蜀志》)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除了具有引水灌溉作用外,還推動了當時川西的航運,使其水路可直通長江中下遊的江陵。自公元前230年起,近10萬秦人遷蜀地,與蜀地居民一同對川西平原進行開墾,糧食漸漸被囤積起來,蜀郡也成為秦國當時最大的“糧倉”。同時,自四川持續不斷地運往秦國國都鹹陽的糧食、鐵、鹽等也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充裕的物質基礎。此外,生活富足的蜀地居民還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人和軍力。
都江堰為秦國打造出了蜀郡這一堅實的戰略後方,秦國國力日益強盛,成為當時中國大地上最具實力的王國。公元前241年,秦于今陝西臨潼與楚、燕、韓、趙、魏五國展開了決戰,最終秦國大獲全勝。公元前223年,“司馬錯率巴、蜀衆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兩年後,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結束了自公元前476年起,長達250餘年的戰國時期,也結束了各國諸侯割據紛争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王朝。而這一切,與蜀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對秦的支撐密不可分,也更與造就“天府之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密不可分。
1969年民衆維修離堆(古時作“離碓”)
曆史具有相似性,都江堰對之後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楚漢争霸之時,劉邦便再次以巴蜀漢中地區為大後方,“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華陽國志·蜀志》)。可以設想,當年馳騁疆場的漢軍若沒有經都江堰灌溉的蜀地糧草作為補給,那麼曆史又将何去何從?
談到都江堰,就不得不提及其建造結構和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岷江的彎道之上,以此使得彎道内的江水流入都江堰渠首。渠首由分水魚嘴堤、寶瓶口和飛沙堰三部分組成。
分水魚嘴堤建于江心,呈半月形。岷江水順彎道而下,水面變寬,水流速放緩,水流撞擊在分水魚嘴堤後,岷江水被分為内江和外江,内江水由寶瓶口流入,可用以灌溉成都平原,是川西地區的主要水源,内江最後于成都彙入長江。
寶瓶口如同瓶頸,控制着流入成都平原的岷江水量,避免水量過多,并使多餘的江水轉經飛沙堰流入外江。外江用來排沙和洩洪,後與青衣江彙合流入長江。
都江堰内江位于凹岸,外江位于凸岸,因此,根據彎道環流原理,水流在彎道内進行曲線運動所産生的離心力,使得表層江水流向凹岸,底層江水流向凸岸,故而大部分沙石都會随底層水流向外江。接着彎道内江水沖擊水底而産生的漩流沖力再度将流入内江的泥沙經飛沙堰排走,沙石的排除率會随洪水水勢強度的增大而提高。此外,内江和外江按照四六比例分水,由于内江河床低,枯水季節六成江水将流入内江,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和航運用水。夏季洪水期來臨時,則将六成江水洩入外江,四成江水進入内江,使得成都平原免遭洪澇之害。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水魚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相互配合、呼應,使得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等環節融為一體,完美實現了都江堰灌溉、防洪、用水等作用。同時,由于都江堰的海拔約730米,成都平原海拔約430米,這樣的落差就形成了3‰~6‰的坡降,進而可實現都江堰周邊廣大地區的自流灌溉。
然而,分水魚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并不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部。除渠首外,都江堰還包括内江總幹渠、清水河、沱江河、通濟堰、三合堰等19條渠系、37條幹渠、60條總長3550公裡的分幹渠、272條總長3627公裡的支渠、2848條總長11847公裡的鬥渠以及34868條總長23172公裡的農渠,共涉及土地面積約21700平方公裡,灌溉總面積達1370萬畝。
規模如此宏大的都江堰是現今世界上年代最久遠、唯一保存下來的無壩引水水利工程。它凝結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成為雄踞于岷江之上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奇迹。更令人驚奇的是,都江堰的建造沒有對自然環境和資源造成破壞,反而利用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特點,趨利避害,使人工與自然得以和諧相融,展示了設計者獨特的自然哲學理念。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還包含衆多中華民族的優秀技術和創造。工程建設中采用的“杩槎”“竹籠”“幹砌卵石”“羊圈”等獨特的工程技術,以及“逢正抽心、遇灣截角”,“深淘灘、低作堰”等治水經驗,又被廣泛運用到了黃河和珠江流域的防洪工作中。古老的都江堰,不但沒有淪為曆史遺迹,而且依然于後世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使人民受益。
作家餘秋雨曾在其作品中寫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都江堰)至今還在為無數民衆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着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華文明的傑作,同時也為世界水利史留下了厚重的一筆。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市召開的世界遺産大會上,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寶瓶口 何勃/攝
功在千秋
都江堰自建成之日起,于兩千多年的光陰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這項千秋之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背後是衆多無法被曆史抹滅的名字。
西漢教育家、政治家文翁曾于漢景帝年間來到四川擔任蜀郡太守。他在蜀地除了興辦學校,推動教育,促進當地的文化發展之外,還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文翁在修繕和維護都江堰的同時,還開湔江口,引水灌溉蒲陽以北地區,将都江堰灌溉地區向川西平原擴大,以此增加了灌溉面積1700頃。文翁也成為第一位擴大都江堰灌溉效能的人。
東漢末年,天下紛争再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位年輕人在南陽隆中的一座茅廬之中向劉備分析了當世之形勢,他說:“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并建議劉備跨荊、益,撫夷、越。這位年輕人便是“卧龍”諸葛亮,三國時期的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拿下益州,實現了“隆中之策”。
對蜀地具有深刻認識的軍師諸葛亮“以此堰(都江堰)農本,國之所資”。為進一步建立穩固的根基,諸葛亮對都江堰進行了修繕,并修築九裡堤,同時設置堰官,征派千餘人負責都江堰的維護工作,至此,都江堰建立起了其專屬的管理機構。除了對都江堰進行修繕、維護和管理,諸葛亮還将都江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經驗運用到對國家的治理中,最終使蜀國富足強盛,并可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
唐代安史之亂後,國家動蕩,都江堰因修繕廢弛而遭洪水損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晚年居于成都的杜甫在遊覽了都江堰并目睹其傾頹之景後,有感而發寫下詩歌《石犀行》: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
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堤防出衆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隻與長川逝。
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
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
杜甫歎惋之事在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得到了解決。那年,晚唐将領、詩人高骈赴四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并大興水利。都江堰由此迎來自李冰建堰以來的第二個修築高峰。
高骈于成都任職期間,曾對由都江堰流向成都的二江進行了改造,使得府河、南河于合江亭處彙合,形成“兩河抱城”的圖景。兩河彙合後稱為府南河,也稱錦江。高骈同時将位于城郊的荒蕪丘陵地區開墾成農田,擴大灌溉面積。此外,他還于成都西北修建了縻棗堰,以防治洪水浸入成都城區。作為詩人的高骈也曾寫下詩歌《錦城寫望》來描繪成都繁花似錦的春色:
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煙花匝郡樓。
不會人家多少錦,春來盡挂樹梢頭。
蜀地江水汩汩奔流,而高骈的名字和他的詩句也從此如江水一般流淌不息。
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唐代詩人、文學家白居易之從弟白敏中于成都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為防吐蕃侵擾,唐貞觀年間,朝廷于都江堰修建了玉壘關。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白敏中主持修複了玉壘關以安川西疆土。在治理西川的5年時間裡,白敏中十分重視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維護和治理,因其治水有功,白敏中後加任太子太傅。
唐代以後,都江堰的修繕和發展于清代達到了下一個高峰。吳棠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調任四川總督,4年後,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署成都将軍。在任期間,吳棠曾奏請朝廷撥款20萬兩白銀赈濟饑民,并奏請增撥銀兩修繕都江堰,此舉為成都謀福,使當地人民深受其利,直至今日。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丁寶桢代替吳棠任四川總督。他剛剛赴任,四川便發生水災。丁寶桢來到災區,救助和慰問災民,後被百姓尊稱為丁公。
大水之後,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丁寶桢向清廷奏請下撥10萬兩白銀用以大修都江堰。此次大修都江堰的工程量之大,規模範圍之廣,在都江堰的修繕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為将都江堰修繕為永久性防洪工程,丁寶桢決定改用條石修砌都江堰分水魚嘴堤、人字堤等部分,并以鐵錠闩住條石,以石灰、糯米和桐油填鑄縫隙。來自都江堰灌區的數萬名工人于渠首聚集,共同複修都江堰堤,而注重調研的丁寶桢更是曾親自往返勘工12次。此外,丁寶桢還沿江以石砌一萬二千餘丈堤岸,疏浚河道和分幹渠,還田數十萬畝。曾經幹枯的田地又披上了綠衣,阻塞的水道再次流淌出了汩汩清流。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丁寶桢大修都江堰的第二年,洪災再次來臨。此次洪水之猛,難以以人力避之,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因此受損。然而清廷卻将事故歸咎于丁寶桢,并将其降級留用。同年,丁寶桢以家财為經費,再次興工修繕都江堰,加固堰堤,拓寬河道,并出資救濟百姓。1886年,丁寶桢于成都因病去世,享年66歲。清貧的丁寶桢死後無錢辦喪,後來身邊随員集資将其安葬。
清代對都江堰進行過修繕的重要人物還包括軍機大臣劉統勳、武英殿大學士黃廷桂、武英殿大學士阿爾泰、東閣大學士陳宏謀、四川總督蔣攸铦等朝廷重臣和文化名人。
如今,在都江堰伏龍觀前,有一條堰功道,紀念于都江堰治水有功的先賢。在堰功道兩側,分列着文翁、諸葛亮、丁寶祯等12位人物的青銅塑像。他們靜靜地矗立在這條不長卻講述了都江堰兩千餘年治水曆程的路徑上,聆聽着江水滔滔,注視着他們為之付出心血的千秋偉業。
飛沙堰 何勃/攝
精神溫床
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而長江文明也因都江堰的灌溉繁茂地生長着。被從都江堰流淌出的清流滋潤的四川,在兩千多年的時光裡,孕育出了文學、音樂、書法、繪畫、神話傳說等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時,一大批四川水土養育的賢才志士也走上了曆史舞台。
魯迅認為:“武帝時代,賦莫如司馬相如,文莫如司馬遷”(《漢文學史綱要》)。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以《子虛賦》與《上林賦》震動文壇,成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和漢賦的奠基人,然而,公元前118年,躺在病榻上病入膏肓的司馬相如内心所念的,卻是滋養過他的都江堰。生于蜀郡成都的他臨終所願,便是去世後葬于都江堰畔。
緊随司馬相如之後的西漢大儒、著名經學家嚴君平也以都江堰為歸宿。他曾于都江堰附近隐居讀書并最終長眠此處。嚴君平的思想和主張指引了西漢時期的思想界和哲學界,并直接影響了中國道教的産生,而其著成的《老子指歸》,成為道教的經典著作。
嚴君平隐居橫山時開設的“讀書台”,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所民辦學校。在“讀書台”,嚴君平更是培養出了中國曆史上的另一位文化巨擘揚雄。
揚雄,蜀郡成都人,西漢時期辭賦家、思想家,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時期的又一位文壇領袖。他所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享譽文壇,其詞風也成了當時文壇上的潮流,被借鑒效仿。同時,揚雄還曾作《太玄》《法言》等散文,主張文學和言論應以“五經”等儒家經典為典範。
晉朝時期,四川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史學家,一位是西晉史學家陳壽,其所著《三國志》對後世的史傳文學影響頗深。另一位是生于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的東晉史學家常璩,他所著《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志”為名的地方志。
到了唐代,曾造訪過都江堰的文化名人更是衆多,其中包括李白、杜甫、岑參、賈島、劉禹錫。而都江堰灌溉出的天府之國,也為這些名揚後世的文人墨客創造出了一片廣闊的思想沃土。晚唐五代時期,生長在都江堰灌區内的韋莊、張泌、毛熙震、魏承班、毛文錫、李珣等15位詞人,開創了中國古代詩詞學流派“花間派”。“花間派”後又以溫庭筠和韋莊為代表作家,對之後的詞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世人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蘇轼也出生于四川,其詩詞文賦、書法繪畫均顯示出曠世之才華。蘇轼堪稱後代文人心中的文化巨人,其所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作品更是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此外,由這位善烹饪的東坡居士所創制的“東坡肉”也為後人留下了口福。
四川鹽亭人文同是蘇轼的表兄,他以擅長畫竹而聞名,創立了“湖州竹派”。其畫竹葉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此法為後人所仿學,他被譽為“墨竹大師”。成語“胸有成竹”的典故便是來源于文同畫竹的主張。
四川蒲江人、南宋理學家魏了翁繼承了朱熹的衣缽。他結合多學派理論,以“心”為本源,形成了心、天、理為一體的宇宙觀。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魏了翁還曾“遍任蜀官”,并治理都江堰。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春,魏了翁回鄉後于蒲江建立起“鶴山書院”,講學十餘年。
清鹹豐年間,都江堰的陣陣水聲喚醒了古琴家張孔山心底沉睡的旋律。在都江堰畔修道的他凝神靜氣,十指撫琴,彈奏出的琴聲如水,時而潺潺時而洶湧,一曲《流水》從此被賦予了新的段落。197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探測器“旅行者2号”成功發射,并攜帶着收錄有27首世界古典名曲的“旅行者金唱片”進入太空,其中就包括經張孔山整理傳譜的7分37秒的古琴曲《流水》,這也是唱片中唯一一首完整收錄的樂曲。如今,《流水》依然在太空中流淌,尋覓着遙遠的知音。
時間走到1938年,那一年,享譽世界現當代畫壇的四川國畫大師張大千,攜家人客居于灌縣(今都江堰市)青城山。在那裡,張大千創作完成了《青城山十景圖》,也收下了他的入室弟子胡夢痕。客居期間,張大千曾多次遊覽都江堰,而滾滾的岷江水也從此流淌進了他的心裡。1968年,張大千創作完成了絹本設色國畫《長江萬裡圖》,這幅長近20米的畫卷繪盡了長江壯麗,也将張大千寄于大美山河的深情表達得淋漓盡緻。而《長江萬裡圖》的開卷所繪,便是浩蕩的岷江和雄宏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1943年春,徐悲鴻與同仁來到都江堰寫生。都江堰的水、橋、廟宇,青城山的草木、道觀為徐悲鴻一行人提供了身臨其境的創作環境,也給予了他們不絕的靈感。在那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徐悲鴻共創作了7幅作品,并在離開時分别贈與青城山的7位道士。于都江堰寫生期間,徐悲鴻還捐款修繕紀念李冰與其子二郎所建的二王廟。
說到李冰之子二郎,就需要提及一位著名的中國神話人物——二郎神。相傳李冰任蜀地郡守之時,天庭被其治水精神打動,于是派遣楊戬下界化為李冰之子二郎,助其鏟除江中妖邪并修建起都江堰,李二郎從此成為了“二郎神”的原型。在蜀地百姓的心目中,李二郎的治水功績并不亞于其父李冰。後李冰父子被敕封為王,用以紀念其二人的廟宇也改名為二王廟。明代時,自幼喜愛神話故事的吳承恩辭官歸家,正式開始創作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西遊記》,而“二郎神”也成為這部著作中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演繹出一段段流傳後世、脍炙人口的傳奇。
都江堰澆灌着巴蜀大地,而誕生于這片大地上的巴蜀文化,也如流水般彙入奔騰浩蕩的中華文明之河,浸潤着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
(感謝王國平先生提供圖文相關資料)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