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節似乎隻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當主角身患不治之症時,就可以用“人體冷凍技術”将之冰封,待幾十年後科技更加發達時,就可以以更好的技術來治病。
但實際上,全球已經有100多例冷凍人體,靜待醫療科技發展到可以将他們複活的那一天。
近期BBC報道了有關冷凍人複活後的倫理擔憂。科學家擔心有朝一日他們如果複活,比如200年後,這些被複活的群體将成為異類,沒有家人朋友,成為未來世界中的“冷凍人難民”。
01
現存的冷凍人家庭困境
中國本土首例冷凍人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在妻子死亡并冷凍4年後,去年12月對媒體提到自己的新戀情,被外界說“渣”。他解釋稱自己“是個人,有正常的想法和正常的欲望”, 認為得接受妻子短期醒不來的現實,并稱“我能不能活30年還不好說。”
這已經露出了冷凍人未來面臨的倫理問題的端倪。此前2017年他們一家簽署冷凍人計劃,正是出于面對生離死别時對家人的執着。然而将49歲因肺癌臨床去世的展文蓮進行長達55小時的全面降溫,保證細胞存活,再放進零下196°C,容積2000升的液氮罐内後,桂軍民面對的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冷凍人所處的液氮罐報道截圖
一方面,在尋找新戀情時,需要處理他本人對上一段感情的執着;另一方面,是冷凍人被複活後他如何面對妻子、幫助妻子适應生活的問題。
對此他會把每年大事以及他跟家人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希望妻子蘇醒的時候能看見,也能彌補三十年的空白。
桂軍民在妻子過世後獨自一人生活近三年。(報道截圖)
由于這是此前倫理所沒觸及的領域,甚至桂軍民本人也提到,其實想到妻子複活也“挺可怕的”。
展文蓮合約簽訂的時間為30年,據了解,合約并沒有保障展文蓮能夠蘇醒。當時53歲的展文蓮丈夫桂軍民認為冷凍就還有複活的希望。而且為了能夠共同面對複活後的未知世界,桂軍民和他們的兒子也簽署了冷凍人的協議,這樣至少全家可以共同面對世界。
02
“冷凍人”是否隻是心理安慰?
冷凍人真的能被複活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年限是多久?
2020年12月初,美國媒體爆出了一條新聞:美國的田納西州,27年前在液氮罐裡冷凍的一個胚胎Molly被“喚醒”,并移植到了一位母體的子宮中,成功分娩出了一個健康的女嬰。這是有記錄以來胚胎在被成功分娩前被冷凍時間最長的一次。
這不是孤例,Molly跟早她兩年被成功分娩的Emma在生物學上是親姐妹。這些冷凍“複活”成功的例子給許多冷凍人家庭帶去了希望。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除非真的能被複活,否則人體冷凍永遠處在初級階段。冷凍人似乎隻是為了給活着的人留下一個心理安慰。據澎湃新聞報道,第一個中國冷凍人、《三體》編審杜虹生前和女兒一直相依為命,在她的内心深處,希望讓女兒相信自己沒有離開這個世界。
目前來看,上世紀60年代的全世界第一位冷凍人詹姆斯.貝德福(1967年被冷凍)在55年後仍然沒有被複活的希望。而且據了解,有科學家發現,詹姆斯.貝德福(James Bedford)的大腦似乎已經死亡,應該很難有真正複活的一天,這一例冷凍實驗實際上已經宣告失敗。不過,此實驗仍被視為醫學技術的一大進步。
世上首位冷凍人(圖源社交媒體)
由于參與者被冷凍時都是臨床死亡的狀态,解凍後即使沒複活,最壞的結果也是火化,因此加入冷凍計劃實際上是為延長生命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正如桂軍民對媒體說的那樣,“我不會幻想3、5年就能解決,但未來20、3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隻要我活得足夠長,我就一定能看得見,是冷凍讓我有了奔頭。”
至于冷凍人保存的安全性方面,為了更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未知情況,目前對冷凍人的具體處理是人頭部朝下、吊裝的。因為整個液氮罐裡,下部的液氮可以持續保持在零下196攝氏度左右。所以頭部倒裝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為頭部冷凍争取更久的保存時間。
目前中國仍不斷有人參與冷凍人計劃,單從2017到2020年這段時間,就有10餘例新增冷凍人。冰冷的技術背後,承載着的是足以戰勝死亡的希望和愛,卻也必将難以磨滅地伴随着法律、醫學、倫理、宗教等有争議的話題的持續讨論和發酵。
(文 | 本刊記者莊纾)
更多閱讀:
聚焦未來世界,行業大佬高交會分享“元宇宙”創想
蔚來“共享電動汽車”進軍歐洲四國,隻租不賣是冤種還是王者?
推特替代品迎來大批用戶,特朗普自創社交平台能否跑赢馬斯克?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