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鵲華秋色圖事件

鵲華秋色圖事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5:01:18

鵲華秋色圖事件(鵲華秋色圖險遭焚毀)1

懷素《自叙帖》(局部)

懷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十歲那年,懷素忽發出家之意,便在零陵的書堂寺當了個小沙彌,後取法号懷素。

這位小沙彌于經禅之暇又愛上了書法,練字需要幾項最基本的開銷,墨汁不成問題,用毛筆蘸水也可以練字,難辦的是紙張。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大而寬。既可以放開手腳,任意揮灑,又可以反複書寫。大量的蕉葉成就了這位狂草大家。

二十歲時,懷素的書藝突飛猛進,書名大震,幾乎所有的名門大戶都請懷素和尚到自己家中揮毫,他們熱情款待,殷勤侍候。主人請懷素喝酒,懷素就喝了。主人請懷素吃魚吃肉,他也照吃不誤。懷素會在酒醉之後,癫狂地圍着屏風或粉牆打轉,那是他在構思謀篇。當他将一切醞釀好了,便化身為書魂附身的酒神,提起筆一陣狂揮。懷素好喝酒,且飲酒達到了“一日九醉”的程度。懷素嘗說“飲灑以養性,草書以暢态”。身為一個還沒有受過具足戒的佛門弟子,飲酒吃肉且狂醉是駭人聽聞的,新來的住持趁機把他逐出寺院。

到了洛陽,懷素去了顔真卿的師弟邬彤的住所拜訪。邬彤傳授書法要義像參禅。某日半夜,邬彤突然對懷素說,草書的“古勢”很多,王獻之的草書也很奇特。太宗皇帝以為王獻之的草書如淩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這是皇上不欣賞小王的緣故。你應該對王獻之的書法多留意些,要學習他的“勁硬”。某日,邬彤對懷素說,先師張長史曾說過“孤蓬自振,驚沙坐飛”。我時常琢磨這句話的含義,後來悟得那随風飄轉的蓬草正是一種草書筆法。風卷起細沙在空中飛舞,也正如草書躍動起伏之勢。懷素要辭别南歸時,邬彤對他說:“萬裡之别,我想送你一寶。草書豎牽,似古钗腳!”意思是說草書的直連(如豎),應像古代的钗腳那樣的古樸圓渾。懷素聞聽此言,沉默良久,後連說數聲:“得之矣!”

就是從邬彤參禅式的教授中,懷素悟得狂草的真谛,并以突出的成就延續了張旭的藝術風格,以“颠張狂素”并稱于書壇,成為張旭之後狂草書法的代表人物。

從走出湖南到遊曆北方,懷素的計劃差不多都順利地得以實現。大曆十一年(公元777年)八月六日,懷素的心頭湧起一股沖動,該對自己作一個總結了。他一邊研墨,一邊回味着自己的經曆,一提起那杆得心應手的長鋒羊毫,飽蘸濃墨,不徐不疾地寫了起來,這就是著名的《自叙帖》。《自叙帖》是懷素狂草的代表作,由15開紙連綴而成,全篇702個字,幾乎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

當他覺得完成了上蒼給予他的繼承光大狂草書的使命,就不想行走了。他甚至戒了酒,開始虔誠地念經誦佛。晨鐘暮鼓之際,懷素和尚開始編撰《四分律開宗記》。當書成,小沙彌請師傅用齋,呼之不應,走近一看,懷素和尚在香案前圓寂了。據說,懷素和尚火化後有舍利子十餘顆。 (連載一)

(《筆墨煙雲》丁建順 百花文藝出版社)

鵲華秋色圖事件(鵲華秋色圖險遭焚毀)2

清乾隆粉彩百鹿圖螭耳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鹿是長壽的仙獸,自然受到曆代帝王的青睐。

現存最早的百鹿尊器物就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萬曆青花五彩百鹿尊”。明代百鹿尊繪鹿較為抽象,造型簡單樸拙,釉彩鮮亮硬朗,但器型似罐無耳。萬曆年間道教盛行,瓷器上畫百鹿圖有其必然性。“千年為蒼鹿,又五百年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仙鹿應該是萬曆帝青睐的長命百歲之靈物。

然而乾隆喜歡百鹿題材,卻不僅止于吉祥之意。據史料記載,“百鹿”和“木蘭秋狝”圖聯系甚密。木蘭為滿語,意為“哨鹿”,秋狝指秋天打獵。自康熙二十二年起,幾乎每年秋天都舉辦“木蘭秋狝”大典,他認為木蘭秋狝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強對塞外民族的控制。乾隆皇帝于十餘歲始便随祖父狩獵,騎馬射箭是其宮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故而乾隆皇帝對木蘭秋狝之“祖制”甚為重視。

清代乾隆年間,由景德鎮禦窯廠出品的粉彩百鹿圖螭耳尊,尊體繪有百鹿襯以參天古木、重巒疊嶂及瀑布溪流,岩上清泉奔瀉,岩下流水潺潺。蒼松翠柏下群鹿或追逐,或相偎,或憩息,或低鳴,群鹿交織,全景以靜襯動,相互呼應,充滿生機,自然逼真。底部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細觀此尊上的群鹿,鹿毛的質感通過明暗對比,色彩參差得以表現,應為西洋繪畫的技巧,而山石的畫法則遵循中國傳統山水皴法繪畫的筆意,這與乾隆時期清宮院畫特征相符。由此也證實了此紋樣應是以當時宮廷畫家所繪樣稿為原型。經觀察對比,波西米亞傳教士畫家艾啟蒙所繪的“百鹿圖”,無論從構圖以及中西合璧的繪畫技法,都與此尊上的群鹿圖十分契合。艾啟蒙,波西米亞人,于“乾隆十年奉旨進京”,時年38歲。因“西法中用”,得到朝廷器重和皇帝欣賞。艾啟蒙之《百鹿圖》蓋有“乾隆鑒賞”“宜子孫”“三希堂精鑒玺”和“乾隆禦覽之寶”四方印章。據查,艾啟蒙《百鹿圖》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系奉命而作。這種清宮特有的中西合璧的繪畫風格,堪稱創新之舉,也是在清代皇帝的指導下完成的。鑒于此,可以肯定,乾隆粉彩百鹿圖尊之藍本,非艾氏《百鹿圖》莫屬。

(《光明日報》11.15 餘野)

鵲華秋色圖事件(鵲華秋色圖險遭焚毀)3

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是中國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代表作,描繪的是山東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被畫界譽為元代文人畫的代表作。它并非一幅平常的風景寫生畫,而是趙孟頫憑着記憶在家鄉浙江畫就的。

公元1295年,趙孟頫由京城辭官回到了家鄉。有一天,他和好友周密喝酒做詩。席間,趙孟頫盛贊濟南山水之勝,談及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窮盡山之峻美巍峨。周密默默不語,趙孟頫很是納悶。原來,周密祖籍山東,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曾祖父也在這時離開祖籍,南遷吳興。周密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趙孟頫聽了周密的話,提筆揮毫,憑着記憶描畫起濟南的山水來。就這樣,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誕生了。此後,《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于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畫上的“鵲華秋色”四個大字,正是乾隆皇帝題寫的。可有兩次,乾隆竟要将這幅名畫付之一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巡狩濟南,閑暇裡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覺得這一帶景色似曾相識,他回想起這是《鵲華秋色圖》中的景色。他急命飛騎去京城取畫,對着鵲華二山展卷對觀,仔細對照卻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原來,趙孟頫所畫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卻在同一岸邊。乾隆震怒,他想: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敗下陣來。随即,乾隆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将此畫焚毀,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更得來不易,權且将此畫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觀賞。

又有一年,乾隆皇帝遊覽濟南大明湖,他登上鵲華橋。面對美景,念及名畫,于是下旨再一次派人回宮取畫。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鵲華橋想到了《鵲華秋色圖》,又想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感慨他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的傷感愛情。沒想到無巧不成書,在乾隆吟詩不久,京師快馬便傳來急報:皇後病故了!

聽聞此訊,乾隆悲傷不已。傷心之餘,他認為是自己在鵲華橋上寫的詩不吉利,而勾起他詩興的就是《鵲華秋色圖》,此畫是罪魁禍首。乾隆皇帝當即下令:焚燒《鵲華秋色圖》!

可就在火盆端上來的一霎那,乾隆又反悔了。但他還是再次下旨,将《鵲華秋色圖》送入倉庫,貼上封條,任何人不許再碰這幅畫。

在清朝,《鵲華秋色圖》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直到1949年初,國民黨政府撤離南京,退踞台灣,他們将故宮藏品連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貴文物運往台灣,《鵲華秋色圖》和這批國寶一起,越過海峽到了寶島台灣,被珍藏在台北故宮。

(《書畫背後的故事》陸明 西苑出版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