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中式面點,最重要的,自然是打好“和面”這個根基。
但和面這件事,可不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這麼簡單。
水和面,都有講究。
就比如說面點界的三大基礎面團,死面、燙面和發面,用到的水溫就不同,口感也是截然不同。
死面是用常溫水和面,拉起面團會有筋性,口感筋道、緊實,适合包餃子、做扯面;
燙面用的是開水,面粉大部分已經被燙熟,面團一扯就會斷。
這種面團吸水性好,容易擀開和擀薄,但因為韌性不足,軟趴趴,所以一般不會單獨使用,常混合死面來做成半燙面。
比如之前做的醬香餅,用的就是半燙面。
不過,這兩種面團,裡頭不加酵母,饧面(醒面)後隻會變得松弛,體積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
而加入酵母或者堿的面團,饧面後體積會發大至少一倍,所以也叫發面。
發面用的也是常溫水,酵母發酵後會産生大量氣體,使面團膨脹起來,用手去拉面團,會有一定的延展性。
所以,發面做出來的面食口感暄軟,一般都拿來做包子、花卷等等。
之前菜菜做的奶香麻花,就是用發面面團,做出來的麻花蓬松香軟,吃着更适口。
搞懂了最基本的這三種面團,接下來就可以進階了。
比如用一半發面一半死面混合,就能獲得兼具兩者優點的半發面,口感松軟之中帶着勁道。
像今天我要教你們做的盤絲餅,用到的就是半發面。
盤絲餅是山東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吃,也被稱作“一窩絲”。
它就像用手擀面條盤在一起的餅,兩面煎香之後,輕輕一抖,面條纏成一圈一圈的,絲絲分明,好吃又好玩。
制作傳統的盤絲面,除了面團有講究,“抻面”的手法也有講究。
和好面團後,要經過多次“揉面”“摔面”“拉伸”,把面條拉成細如發絲的龍須面,再盤成餅狀。
這樣做出來的盤絲餅有點像龍須酥,層次豐富,咬一口,酥掉渣。
截圖源自視頻《虎sir說》
現在做盤絲餅的師傅,很少有這麼好的手藝了,盤出來的絲,也更接近普通面條。
雖然菜菜今年在面點上勤加練習,但抻面的手藝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就能學成。所以我給你們研究出了一個易上手、又更省事的方子。
你們跟着來做,保證一學就會!
另外,傳統的盤絲餅,一般是用豬肉做油酥,我這次是用蔥油來做油酥,讓盤絲餅帶着誘人的蔥香。
入口先是脆、酥、香,緊接着是内芯帶來的柔軟,細嚼又有勁道的口感,吃上一口就停不下。
隔着屏幕都聞到它的香了吧?來,盤它!
- 盤絲餅 -
[ 食材 ]
面粉350g 溫水190g 鹽2g 酵母1g
花生油50g 香蔥2根 五香粉2g
[ 食譜 ]
1.香蔥洗淨吸幹水份後切小段,起鍋倒入50g花生油燒至三成熱,加入蔥花小火慢熬,炸至香蔥微微焦黃後,立刻離火
2.小碗裡倒入2g五香粉,将油過濾掉蔥花,倒入和五香粉拌勻,晾涼待用
3.190g溫水加入1g酵母攪拌均勻
揉面盆裡倒入350g面粉,2g鹽,10g蔥油拌勻,再慢慢倒入酵母水調成絮狀,用手揉成一個粗糙的面團,松弛15分鐘後揉成光滑面團
加入少許酵母不是需要面團發酵,可以讓餅皮吃起來蓬松一點
家裡有廚師機,可用廚師機替代手揉
4.揉好的面團,蓋上濕布饧面1小時以上
也可以放入冰箱冷藏隔夜,第二天取出回溫後再使用
饧面非常重要,如果松弛不充分,後續整形就會反複回彈,無法撐開
5.桌面抹點蔥油,将醒好的面團揉成長條,分成8等份
6.取一個切好的面團,拉成長條壓扁,從中間往上下擀成薄片,用小刀将面皮按7.5px間隔劃開,刷一層薄薄的蔥油
把細面條全部堆在一起,提起兩頭輕晃,輕輕抻面拉長,然後從兩頭往中間盤起,疊起用手壓成餅,松弛5分鐘
7.平底鍋熱鍋後加入一點食用油,放入餅胚,小火煎至兩面金黃
基本熟透時,用兩個鍋鏟輕輕擠壓餅身,可以讓餅皮的層次更加分明蓬松,即可出鍋
出鍋後再撒上一點蔥花,香味更撩人。
用手拿起來盤絲餅,餅絲既不會完全粘連在一起,又不會松散開來。
趁熱乎咬一口,外層的餅絲焦香酥脆,内裡的餅絲柔軟勁道,每一根都充斥着濃郁的蔥香味,欲罷不能。
雖然距離今年結束隻剩下一個多月,但也不要因為目标遙遠,時間短暫就放棄。
畢竟,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