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有時會噴血!”
近日,據《錢江晚報》報道,56歲的趙阿姨因為便血結果查出了直腸癌。
大概一年前,趙阿姨在洗澡的時候無意中摸到自己的肛門長了一個不痛不癢的小疙瘩,最初趙阿姨認為自己是得了痔瘡,偶爾還便血。
直到最近兩個月,趙阿姨發現自己便血越來越頻繁,一開始隻是有點血,再後來變成了滴血,最後甚至發展為噴血。最終女兒發現了趙阿姨的異常,趕緊拉着她到醫院進行了檢查。
經過檢查發現,趙阿姨内痔糜爛出血,但是因為醫生直腸指檢摸到了腫塊,所以又進一步做了腸鏡,腸鏡的結果讓趙阿姨一家驚呆了,腸鏡顯示直腸上有一個葡萄一樣的腫塊,而且也在糜爛出血,經活檢被确診為直腸癌。
好在因為發現得及時,趙阿姨直腸上的腫瘤沒有出現遠處轉移,而且位于直腸中上段,可以不切除肛門,進行保肛手術。
一、都是便血,腸癌和痔瘡有什麼不同?據世衛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位居所有腫瘤新發病的第三位,大約有52.1萬新發病例。臨床上約有80%的直腸癌曾被誤診為痔瘡,事實上,腸癌和痔瘡引起的便血有很大不同。
1、痔瘡
痔瘡引起的出血多在便後出現,顔色為鮮紅色,呈點滴、噴射狀出血,出血量較多,糞便上沒有黏液膿血。
2、腸癌
腸癌引起的便血多為暗紅色,量一般不多,出血一般會混雜在糞便中間,且糞便中間還會有膿血黏液。
除了便血以外,腸癌還可能會導緻身體出現一些其他的異常症狀,這四個十分多見。
二、結直腸癌的症狀不僅隻便血,早發現的人很幸運1、腹痛
部分腸癌患者以腹痛為首發症狀就診,一般為腹部隐痛不适,還有部分患者則會出現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腹痛為陣發性絞痛,同時伴有腹脹症狀。
2、腹部腫塊
大約有2~3成的患者在就診時可觸及腹部包塊,這是右半結腸癌最為常見的症狀之一。一般情況下,右半結腸癌引起的腹部包塊都不是病竈本身,而是腫瘤合并的感染所緻。
3、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包括排便時間、次數以及糞便形态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加,但每次排便量不多,甚至是沒有排便,同時會伴有明顯的便不盡感;部分患者會出現糞便變細、表面帶有凹糟等;還有些患者則會有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症狀。
4、貧血腸道内的腫瘤引起的長期慢性失血超過身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會引起患者出現貧血的症狀。病情發展的時間越長,出現貧血的概率也就越大。
上述的這些症狀都可能會發生在腸癌患者身上,在出現症狀後一定要及時就醫,臨床上以腸鏡檢查為腸癌診斷的“金标準”。
三、便血是不是腸癌,腸鏡才是金标準腸鏡檢查的學名為——纖維結腸鏡,是一種直徑約1cm、長度約140cm的軟鏡,通過肛門逆行向上進入全部的腸道,在鏡頭直視下可清晰的觀察和記錄到腸道内的具體情況,相當于給腸道進行了一次錄像掃描。
對于腸道内小到幾毫米的息肉、黏膜炎症等都可以及時發現,同時還可以進行病理活檢。腸鏡檢查是目前結腸癌獲取病理學确診的唯一途徑,也是對腸道内病變最為細緻、準确的檢查方法。
值得提醒的是,腸癌在早期很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異常症狀出現,對于一些腸癌高危人群而言,即便是身體沒有不适症狀,也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四、6種人、無論便不便血,都要定期篩查《柳葉刀》雜志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曆時近20年,共随訪了17萬多人,其中約有4萬多人進行過腸鏡檢查。研究發現,檢查大腸下半部分可預防35%的癌症、挽救41%患者的生命。換言之,一次腸鏡檢查可以使腸癌發生的風險在17年内降低三分之一,同時挽救無數的生命。
建議這些人群要定期進行腸鏡篩查:
①家族内有消化道腫瘤病史;
②有腸炎性疾病史人群;
③長期慢性腹瀉、便秘以及黏液血便史人群;
④慢性闌尾炎、闌尾切除術後、糖尿病人群;
⑤有下腹部放療史人群;
⑥年齡≥50歲人群
腸癌來臨時,身體會出現一些提示症狀,及時抓住這些信号或可以救你一命。在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參考資料:
[1]《杭州阿姨遭遇難以啟齒的“尴尬”:沒想到竟是癌……》錢江晚報.2022.4.5
[2]《柳葉刀:一次腸鏡檢查可使17年内腸癌風險降低30%》.光明網.2020.6.23
[3]《科普 | 檢查腸癌是做腸鏡好?還是做CT好?專家為您答疑解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20.5.26
[4]張興茂,周志祥.小症狀,大問題——不容忽視的結直腸癌症狀[J].抗癌之窗,2014(05):17-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