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有的時候應接不暇,遇到棘手的事兒難免情緒化,發脾氣,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享受”牢獄之災。
那麼,怎樣減少發脾氣,甚至不發脾氣呢?
先讓我們看個案例:假期生活本來是惬意的,放松的。可家有“神獸”的媽媽卻盼着開學,一天也不想在家纏了。昨天明明的媽媽打來電話:“哭訴自己每天都和孩子生氣,一看見孩子不學習,打遊戲,自己就瘋了。孩子打遊戲高興了笑,輸了還大吼,砸東西。自己的耐性被孩子磨的一點也沒有了,母子倆幾乎天天對着幹,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盼着快點開學吧!阿秋,你快給我支支招,我怎麼和“神獸”和平相處?我怎麼減少發脾氣,或者不發脾氣?”
不知道讀者當你看到孩子打遊戲,你是什麼心情?你會怎麼做?
也許,有的家長會和明明的媽媽一樣大吼:“你怎麼又玩遊戲,就知道玩遊戲,一天什麼也不幹,手機從今天開始沒收了。”有的家長柔和一些:“你的作業寫了嗎?笛子吹了嗎?”還有的家長裝沒看見,自己靜等孩子自己自覺不玩遊戲。
不知道您是哪一類家長,那麼,哪一類家長做得更好呢?哦,裝沒看見的家長,靜待花開比較好。
那麼,為什麼同樣一件事兒,會有不同的行為結果呢?
這是因為,不同的行為結果不是來自“孩子打遊戲這件事兒”,而是來自我們的思維、想法。你怎麼想的,決定你的行為結果。
第一類家長,認為孩子每天除了打遊戲沒有别的事兒,所以她很生氣,脾氣上來大吼。第二類家長認為作業還沒寫完,不應該玩遊戲,忍着溫柔的說;第三類家長認為孩子成長是需要給他空間,相信孩子會合理安排時間的,所以,靜待花開。
正如心理學家埃利斯的ABC理論:A是誘發事件,B是思維、想法、信念,C是行為結果。埃利斯認為,引起行為結果的是人們的思維,而不是事件。因此,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要急于發脾氣,而是思考一下,怎麼合理的建設性的解決問題。
問題不是事兒,是事兒的是我們的思維。您的思維決定你是否減少發脾氣,或者不發脾氣。
橫看成嶺側成,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會有不一樣的心情!
遇到難解決的問題,比如面對“神獸”打遊戲,我們不妨運用心理的技術這樣做:
1.心裡默念:沖動是魔鬼,連做四個深呼吸,平息自己的呼吸,有利于減少發脾氣。
2.保護我們的重要部位不再疼。當我們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往往會有身體的某一個部位不舒服,有的人是胃,有的人是胸口,有的人是肋……每個人疼的部位不同,無論是哪個部位,讓我們好好保護它不再疼,就是保護我們的健康。庇護最好的辦法是不生氣,不發脾氣。
3.學會和情緒對話。情緒是我們的貴人,當情緒來臨的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個信号,你不高興了,需要調整心态,調整認知,與自己的情緒對話、和解,減少發脾氣的幾率。
親愛的朋友,學習心理學學會了向内看,外邊沒有别人,隻有我們自己。改變從自己開始,從我們的心開始!
學會和自己和解,客觀看待發生的事情,控制沖動,減少發脾氣,甚至不發脾氣,還給自己一個健康的你!
您有什麼好的減少發脾氣甚至不發脾氣的妙招嗎?不妨分享一下![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