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
“你看大佛左掌中的摩尼珠,是賜予榮州兒女圓滿、祥瑞的意思。這個祝福,已經佑護了榮州大地1000多年。”9月上旬,自貢市榮縣縣城内秋高氣爽,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榮縣,探秘大佛背後的故事。在大佛面前,榮縣文化遺産研究保護中心主任曾德緩緩地道出了這尊千年佛像鮮為人知的秘密。
9月中旬,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報道,尋訪四川、重慶兩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迹,挖掘這些名勝背後的“秘境”故事。被稱為世界第一大釋迦摩尼石刻佛像的榮縣大佛,背後到底有哪些“秘境”故事呢?
世界第一大釋迦摩尼石刻佛像
10年前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在榮縣大佛的山腳下,遠遠望去,大佛的面容依稀可見。佛像的頭部俯視大地,莊嚴肅穆。經過長長的石梯拾級而上,便到了大佛的腳下。
站在大佛的腳下,擡眼望去,隻見大佛凝視遠方,寶相莊嚴,慈悲肅穆。據了解,榮縣大佛石窟始建于唐代,佛像坐南面北,通高36.67米。大佛石窟曆史悠久、藝術水平極佳,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素有“嘉州大佛雄、榮縣大佛美”之盛譽,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德介紹,榮縣大佛為倚坐式,依山而鑿,着通肩式“寬衣博袖”服飾,形式和風格更趨中國化。其雕飾細膩,面部豐滿,鼻高唇薄,兩肩寬厚,雙耳垂肩,神情肅穆威嚴而又顯寬宏慈悲、安詳甯靜。既具有男性的肅穆威嚴的端莊氣派,又有女性的純潔慈愛和雍容典雅。
“大佛右手撫膝,左手托珠。”曾德介紹,其掌中托摩尼珠,在全國大型石刻造像中獨一無二,有賜予榮州兒女圓滿、祥瑞之意。
據了解,榮縣大佛寺占地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築或仿古建築,内有龍洞摩崖造像、達摩渡江石刻、嘯台羅漢群像等10餘龛50餘尊造像,以及題刻、石碑等附屬文物多處。山上山下綠樹成蔭,悠久的人文景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是川南地區頗富吸引力的文旅聖地,是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
唐宋時期社會大衆敬佛崇佛
榮州系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有能力建大佛
古人為什麼要修建榮縣大佛?多年來,榮縣大佛遊客絡繹不絕。但其實,早在唐宋時期,榮州大地便有着敬佛、崇佛的社會氛圍。唐宋王朝統治者處于調和社會矛盾,作為儒家思想教化民衆的一種補充等種種考慮,對佛教采取了利用、倡導的積極态度。
“唐宋時期,佛教僧侶的學識修持,文人雅士的禮佛參禅,讓禮佛拜佛在民間蔚然成為民情風俗,社會各階層有着強烈的崇佛熱情,而崇佛、禮佛的行為則表現在修造寺廟、镌造佛像等各個方面。”
曾德說,當時,民衆通過燒香拜佛、供奉果品、布施齋僧、修建寺廟、塑像造塔、刻印佛經、許願還願、廣作法事等方式表達對佛、菩薩的敬仰崇拜。廣大善男信女供奉禮拜佛像,寄托自己的願望,祈福祛兇,保佑平安,把佛像當成有求必應的萬能的保護神。那時的人們認為:修造寺廟、镌造佛像,供奉、禮拜佛像,是一樁功德無量的好事,它會福及自身,佑及後人。
除此以外,古人對洪澇、幹旱、雷電、地災等自然災害充滿敬畏與恐懼,在缺乏科學認知下,面對慘痛的災難人們束手無策,官府也疲于赈災。“經官府、僧侶、民衆多方努力,通過開鑿大佛來祈求神靈祈福祛兇,保佑平安。大佛的開鑿從宗教信仰層面給予民衆以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力量。”曾德說,這是學者們對修建大佛的普遍推測,也是當今對于大佛曆史的共識。
唐時,設榮州,轄大牢、旭川、資官、威遠、公井、和義6縣,南宋理宗紹定年間,改榮州為紹熙府。“榮雖出谷南,實為郡國一都會。”唐宋時期,榮城為州府建制,其在周邊較大區域内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是顯而易見的。經濟發達,财力充沛,也是能開鑿大佛的重要原因。
榮縣的鹽和鐵自古著稱,《漢志》載:“南安有鹽官鐵官”。榮縣衆多的鹵井遺址及鐵廠鎮的漢代冶鐵遺址就是有力證明。同時,榮縣的酒文化、陶文化在曆史的悠長畫卷上更是分外妖娆,聲名遠播,陸遊曾在榮州攝理榮州政事,他在《城上》詩雲:“鵝黃名醞何由得,且醉杯中琥珀紅”。
此外,榮州茶葉種植曆史也十分悠久。榮州的鹽、鐵、酒、茶、陶十分發達,而在當時,這幾種均為高利潤行業和官府專控商品。綜合看來,唐宋時期榮州民衆的富足和官府賦稅的充盈是毋庸置疑的。
同時,緊鄰榮縣大佛西側的龍洞,在唐宋建有白雀寺、開化寺,其規模宏大,僧侶衆多,其高僧大德對官府的影響力、廣泛的民衆信仰基礎及寺廟自身雄厚的财力對榮縣大佛的開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榮縣造像數量多題材廣體量大
全縣登記在冊造像石刻30餘處,4米以上特大型造像多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古人在榮州大地上建造了多座造像石刻。“我縣石窟寺及石刻遺存十分豐富,全縣範圍内登記在冊的造像石刻30餘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8處(其中國家級1處{榮縣大佛石窟),省級4處(後龍山摩崖造像、榮縣二佛、呂仙崖摩崖造像、芭蕉灣摩崖造像),市縣級13處。”
曾德說,從造像題材内容來看,多為佛教題材造像,數量最多的是龛内造一佛多尊像的龛窟,數量較多的還有單尊像,其次是兩尊并列的龛窟;比較突出的是大型倚座佛像。全縣範圍内有倚坐佛像16尊,包括大佛寺主尊、二佛寺主尊等,體量巨大; 還有二佛寺的天王立像身形巨大,龛高509厘米,可能是四川地區現存毗沙門天王造像中最大的一尊,另外,龍洞的天王立像殘高370厘米,體量亦不小。
從年代來看,榮縣造像多為唐宋時期鑿刻,年代十分久遠。從體量來看,高度4米以上的特大型造像多,榮縣除榮縣大佛石窟外(36.67米),榮縣二佛(5.8米)、古佛寺(4.6米)、武官大佛(8.72米)、後龍山造像(6.33米)、大佛沱摩崖造像(4.6米)還有二佛金碧崖的天王像等都屬于特大型造像。“所以說,榮縣造像除數量衆多、題材内容十分豐富外,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體量大。”曾德介紹。
據悉,榮縣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文物古迹衆多。截止目前,榮縣擁有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500餘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國家級4處:榮縣大佛石窟、榮縣鎮南塔、吳玉章故居、榮縣軍政府舊址;省級9處:旭水酒作坊遺址、來牟黎氏墓、蟠龍劉氏家族墓、後龍山摩崖造像、榮縣二佛、呂仙崖摩崖造像、集生砦、榮縣鐘樓、芭蕉灣摩崖造像;市縣級文保單位37處 。),在各類不可移動文物中,石窟寺石刻是榮縣文物的優勢和特色,多年來成為蜚聲世界、廣大中外遊客青睐的旅遊景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