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小說家吳承恩(約1510年(庚午年)—1581年)寫的經典小說《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甯》中,玉帝招安美猴王,敕令官封禦馬監正堂管事“弼馬溫”。
一種說法:古人們在馬廄中養猴子,這樣能有效的趨避馬瘟。猴子天性好動,每每當這些馬松懈倦怠的時候,猴子就會去撩撥它們。這樣就使馬時刻保持憂患心理,并且還得到一定的訓練。從而提高馬隊對血蟲病的抵抗能力,所以猴子便有了弼馬溫之稱。弼馬溫實際上是“避馬疫”的諧音。
另一種說法:宋《夷堅志》注說:“養馬,常蓄猕猴于外廄,俗雲與馬相宜。”中國傳統醫學也有這種觀點。北魏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一書中說:“常系稱猴于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息百病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有“廄畜母猴避馬疫”之說。明代有明确記載,母猴每月的月經都流到馬的草料上,馬吃了可以避免馬瘟!
弼馬溫不是幾品官。在古代,另一個民間傳說是将母猴的尿液與馬飼料混合喂馬,可以防止馬生病。天庭讓孫悟空接替畢馬文的職位,似乎是承認他的能力且任命了他。其實質是天界對孫悟空的極大嘲弄。
但根據小說家指曲星(掌管官員的)的說法,他認為‘弼馬溫’就是禦馬監正堂管事,手下大小官員衆多,如監丞、副監、典書、力士等,掌管數以千計的人。
據筆者考證,上述傳說最早見于唐太宗房玄齡,所作《晉書郭璞傳》年。東晉學家郭璞(276-324), 河東人。從小我就天資聰穎,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尤其喜歡陰陽占蔔。一天,郭璞外出去拜訪趙固将軍,偏偏趙固心愛的馬突然死去。他心中難過,閉門謝客。郭璞讓門吏帶他去馬廄看那匹突然暴斃的馬,然後告訴門吏,"你去通報一聲,說我郭璞能将死馬救活"。
趙固聽了喜出望外,沖出來迎接,問郭璞有沒有救活這匹馬的好辦法。郭璞獻出良策說說:“:"可派遣健夫二、三十人,手拿竹竿,向東行三十裡,有山林陵樹的地方,便用竹竿打拍,見有一物出來,将它捉住帶回來,得此,馬活矣。"。于是他按郭璞吩咐,果然,他抓到了什麼東西,像是一隻猿猴,并将他迅速帶回趙府。
猿猴一進馬廄,就跳上橫梁,走到死馬的頭前,“噓吸其鼻"(類似"人工呼吸")。在傾刻間,馬即能站起來,大聲嘶鳴,照常進食。這個故事也可以在史學家幹寶所著《搜神記》卷三找到。宋代著名文學家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在考證"作死馬醫"成語中曾引用上述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