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蘇德大戰之前的1941年5月,希特勒就下令研發60噸重的虎式重坦和70噸的虎王重坦,但由于納粹當局根本沒有預見到戰争的長期性,國家遲遲未能轉入總體戰狀态,虎王的設計直到43年1月才開始,量産要在一年後,原計劃生産1500輛,實際産量隻有489輛,投入實戰要到當年5月,此時納粹德國的敗局早己注定!
而且由于機械故障和缺乏燃料,在戰場上被抛棄和自毀的要比戰損的數量還要高!
虎王采用兩種版本的炮塔,保時捷版的為單節88炮,備彈80發,享舍爾版為雙節88炮,備彈86發,倍徑加大到71倍,最大射程10千米,可在2千米距離上擊穿美制謝爾曼中型坦克正面裝甲,另有3挺MG一34/42通用機槍,備彈5850發。
虎王車體及炮塔裝甲為鋼焊接結構,車體前裝甲厚150毫米,并有40度傾角,側後裝甲厚度均為80毫米,頂底裝甲厚度均為28亳米,炮塔前裝甲厚度為180毫米,頂部為42毫米,這些數據相較當時盟軍同類坦克,顯得十分亮眼,但側後部還是能夠被擊穿,且在戰争中後期,由于德國稀土和各類有色金屬的匮乏,虎王不得不使用勻質裝甲鋼,防護力大輻下降。
另外虎王的機動性能差強人意,采用HL230P30V形12缸水冷汽油機及401216B型變速箱,有8個前進擋和4個倒擋,雙扭杆獨立式彈簧懸挂裝置和液力減振器,有660毫米的鐵路運輸履帶及800毫米戰鬥履帶,9對負重輪,由于重量極大,雖在後期發動機功率提升至700馬力,但必須全速運轉,不但油耗奇高,壽命也較短,最大公路速度僅為35至38千米/小時,且複雜的機械系統也極易發生故障,這些短闆極大地限制了虎王在實戰中性能的發揮。
在1944年的下半年,随着盟軍對德的戰略轟炸力度加大及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丢失,德國的燃料儲備急劇減少,這嚴重地影響了空軍的出勤率和裝甲部隊的機動範圍,此時的納粹德軍不要說進行閃電戰,即使是消極防禦作戰都己勉為其難,再加上納粹占領區内的交通設施被嚴重破壞,虎王一問世就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局面,根本無法用于縱深突擊及大範圍機動作戰。
盡管如此,虎王在優秀的坦克手中,也取得了一些值得驕傲的戰績,肯斯佩爾的虎王車組在西線和東線共擊毀66輛盟軍及蘇軍坦克,卡爾克納車組3個月内共擊毀102輛坦克及26門反坦克炮,其中包括數輛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卡爾布羅曼車組在不到1個月内擊毀66輛蘇軍及波蘭軍的斯大林2型及T一34/85坦克,另有15輛裝甲車,另外在柏林戰役中,數量稀少的虎王也給了蘇軍裝甲部隊嚴重的殺傷,但在與蘇軍數量龐大的裝甲洪流和猛烈的空中火力的反複消耗下損失殆盡……。
值得一提的是,虎王重坦在西線的戰績似乎并不那麼搶眼,在諾曼底戰徑中,德軍503坦克營的兩個虎王連被重創,在阿登戰役中,虎王不但未能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反而在戰役後期被大量地丢棄,這主要是因為盟軍的戰略戰術轟炸十分頻繁,英軍又裝備了擁有17磅炮的熒火蟲坦克,足以對虎王的裝甲産生威脅,此外盟軍步兵還大量攜帶了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及無後座力炮,在并不适合坦克集群作戰的阿登山區,能夠對虎王進行近距打擊,而更加重要的是,當時德國己嚴重缺油,裝甲部隊無法遠程機動,一經纏鬥即難以脫離戰場。
虎王要是在戰争初期就投入戰場,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戰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