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既是一種教學理念的革新,也是一種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核心素養中提及的學生自主發展這一素養。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課前利用教師制作的數字材料(音頻、視頻、電子教材等)自主學習課程,然後在課堂上參與同伴和教師的互動活動(釋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練習的一種教學形态。
下面以東北師大附中初中思想品德課《角色與責任》一課為例,詳細介紹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全過程。
一、課前準備充分化——翻轉課堂實施的重要前提
(1)教學分析。
《角色與責任》是北師大版教材初中一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由于初一學生正處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由于剛從小學走入中學,還不能準确地意識到自身社會角色的變化以及承擔的社會責任。基于此,嘗試改變原有的“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将課程的出發點由“學生應扮演好什麼樣的社會角色”轉變為“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設計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讓學生先在課下通過視頻資料進行自學,然後在課上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互學習,促進學生對社會角色與責任的感悟與理解。
(2)搜集視頻資料。
選取2014年《開學第一課》中的第一講“父母教會我孝”作為課程視頻。
(3)精心設計導學案。
其内容包括:
一是“生活中的話題”,即觀看課程視頻内容;
二是“我的思考與困惑”,提出了“視頻中人物扮演的角色有哪些,承擔了什麼樣的責任,給你的感受和啟示是什麼,你在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承擔了哪些責任以及産生了哪些困惑”等問題;
三是“我的選擇與回歸”,即“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麼,以及怎樣扮演好你的角色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4)學生自主學習。
要求以“導學案”為線索,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觀看課程視頻,自由安排課程學習時間與空間,自主拓展學習内容與形式,自主選擇學習節奏和難度。
二、課堂教學互動化——翻轉課堂實施的有效途徑
(1)學生合作學習。
針對導學案中“我的思考與困惑”,主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内充分研讨交流各自的學習成果,學生不僅對視頻中主人公“孝的行為”分析面,而且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初步解決困惑,總結出初中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擔的責任。小組内部交流後,選取3-5個小組在全班交流觀點,教師選行點評指導,幫助學生全面明晰初中生需要承擔的多種角色和責任。
(2)學生探究學習。
針對導學案中“我的選擇與回歸”部分,“作為子女,怎樣盡孝?父母批評你時你怎麼做”和“你準備怎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承擔相應責任”兩大問題,主要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理解和課後搜集的資料,提出了從理念行動、從宏觀到微觀各種可行的策略和方法,這些方法比教師預設的内容要多、要廣.
但是在探究過程中也有學生提出了困惑,例如有的學生說為什麼好好學習,成績還是上不來,為什麼有些人不孝順,在學校時如何讓自己做得更好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先由平時學習好和表現好的同學予以解答,說得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的地方再由教師釋疑解惑。這樣探究過程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使其獲得了一定的理智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使原來的消費式課堂變成了生産式課堂和創造式課堂。
(3)教師延伸拓展。
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标之後,教師對課程内容進行總結和提升,一方面告訴學生要對學習負責、對生活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同時必須承擔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責任,使學生建構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另一方面,将“角色與責任”的話題融入以後的課前演講中,力圖将學生從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獲得的理解延伸到更深的層面,促進“角色與責任"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與轉化。
本節"翻轉課堂”實現了預期目标,使品德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預設走向生成,建立起一個充滿活力的、更具開放性的教學運行體系。
一是從内容角度上,本節課提倡“真問題、真心話、真行動”,倡導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
二是從教學角度上,鼓勵學生對品德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三是從過程角度講,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由于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生成性、豐富性和多變性的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