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他诙諧、幽默、獨特的表演令觀衆捧腹。銀屏中,他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緻力于振興地方傳統戲劇二人台,開班辦學,培養了衆多二人台藝術人才。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二人台表演藝術家武利平。第二十二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期間,武利平帶領内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二人台藝術團濃情獻藝,為觀衆獻上一場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藝術盛宴。
武利平曾用名武力平、烏力,祖籍山西省五台縣。1961年,武利平出生在烏蘭察布盟涼城縣的一個梨園世家,11歲時成為當地一名年齡最小的烏蘭牧騎隊員,開始接觸二人台。最初,武利平總是扮演一些小生的角色。1977年,劇團為縣婦代會編排的晚會正要上演,《鬧元宵》裡扮演蘇母的演員突然生病,這可急壞了導演,但他立馬想起武利平經常模仿同事演出,就推他“救場”。武利平顫着軟腰、擺着鴨手上場,把一位極力阻止女兒約會、不想讓她嫁入窮人家受苦的老旦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台下掌聲和笑聲爆棚,二人台小戲《鬧元宵》成了晚會最大的亮點。這次成功的經驗讓武利平對自己反串旦角信心大增。在後來的二人台演藝生涯中,反串各種喜劇旦角成了他的絕活。
武利平的藝術生涯豐富多彩,除了從事二人台藝術表演,他還參演影視劇。如觀衆熟知的電視劇《武則天》裡的王公公、《水浒傳》中的李虞侯、《英雄無淚》中的榮雨田、《大人物李德林》中的李德林等等,都是武利平塑造的經典影視角色。“我是從烏蘭察布唱着二人台成名的,烏蘭察布養育了我,二人台成就了我。”武利平感慨地說。從2002年起,武利平受聘擔任烏蘭察布市民族藝校名譽校長、客座教授,為該校開設的全區唯一一個二人台專修班親自授課,指導教學。從2004年開始,他深入各地村鎮尋找“二人台苗苗”,籌資辦學。2005年9月,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明星班”在烏蘭察布市民族藝校開班,45名十幾歲的孩子免費入學。如今,這些經過精心培育的“二人台好苗苗”,每人都練就了一身真功夫,帶着武利平的夢想,開始為繁榮二人台藝術活躍在舞台上。
作為自治區本土藝術家,武利平和烏海緣分甚深。武利平說,小時候他就聽說過烏海,知道那是一個産煤的地方,還知道海勃灣玻璃廠生産的玻璃物美價廉。1990年,武利平第一次踏足我市,演出了二人台小戲《摘花椒》。“從聽說到實地踏上這片土地,烏海給我的最初印象是‘遠’。”武利平說。
一晃二十多年,武利平先後十餘次來到烏海。他表示,城市的變化自不言說,給他感觸最深的是烏海的文化魅力。先談二人台,此次内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二人台藝術團來參加廣場文化藝術節演出,是他生平首次主動聯系的。為啥?“一是我即将退休,在退休之前,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帶着心愛的二人台走遍自治區中西部,以此回報社會。所以說,烏海之行,算是了卻了我一個心願。”他說,“二是烏海人喜歡二人台。”果不其然,内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二人台藝術團的專場演出在我市引起很大反響。武利平說,之前,他預料到了演出效果,因此,在廣場演出的基礎上,安排了劇場演出。
再說群衆文化。“烏海是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在這裡彙聚,但是你發現沒有,無論是移民到這裡的巴彥淖爾人、鄂爾多斯人,還是包頭人、陝北人,大家都來自黃河流域,是名副其實的‘黃河人’。”武利平說,“共性之中,大家紛紛比拼自己的本土文化、飲食等,而這種差異性為烏海文化的共通共融創造了條件。”
武利平說,烏海市委、市政府針對百姓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将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加以現代化設計,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烏海文化”,并将群衆文化作為“烏海文化”的支點,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真正給普通百姓搭建了施展身手、展示文化内涵、制造歡樂的平台。
人生舞台悠悠,1989年,武利平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号;1993年,被國務院批準享受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1997年,被中國文聯評為“德藝雙馨”藝術家……在此,我們衷心祝願武利平藝術生涯青春永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