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抒情浪漫玄幻,傳唱黃天後土的贊歌。
六十六分鐘情景演繹,縱覽大石家莊五千年曆史文化。
八大闆塊音樂舞蹈故事,展現太行滹沱萬裡山河壯闊豪邁。
五千年石老人,新時代的真真和定定兩個童子,鋼索飛騰,通過對話旁白以穿越時空的表現形式,串聯起石家莊五千年的曆史文化脈絡,石老人精通這片土地的曆史文化,真真和定定提出問題,童聲猶如天籁,石老人簡單解答,滄桑般的厚重雄渾,挖掘父親山太行山和母親河滹沱河的燦爛悠久,通過八個大的闆塊講好大石家莊故事,以古城正定為演繹平台,展示新時期大石家莊的曆史風采和蓬勃希望,曆史與科技交融大舞台。并伴以情景再現,故事演進,人物對白,音響效果,歌舞演出,軍陣列隊,鼓樂喧天,背屏閃現,光影變幻。實現展示曆史風采,激勵城市進取的目的。
第五場:封龍歲月。
石老人:說到封龍山就一定會提起封龍書院,封龍書院早在東漢就小有名氣,尤其是幾通漢代碑刻在中國金石書畫界的影響,更是讓封龍書院聲譽鵲起,到了北宋年間封龍書院就和中溪書院、西溪書院、蓮池書院并稱江北四大書院,而前邊三個都在封龍山,到了元代著名數學家李冶主持封龍書院,這裡不但是數學的高地,文化、科學、文學都達到極高的水平,更是将封龍書院頂推到巅峰狀态,更因為這裡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就學的地方,也見證了這對恩愛情侶纏綿悱恻的愛情故事。
定定:我聽說封龍山最早的名字是古北嶽,是不是在更早的時候,就是在這裡進行北嶽祭祀的?
石老人:秦漢時期這裡就是恒山郡,郡治就在常山故城和東垣故城,這些都可以在《封龍山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裡找到證據,秦始皇攻占趙國後,設恒山郡,治所在東垣縣。西漢時,為了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稱常山郡,漢武帝元鼎四年分郡治真定縣附近的四個縣為真定國,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遷移到元氏縣。三國時期郡治遷移回漢初的真定縣,北周改稱恒州,隋朝統一後,又稱恒山郡,唐初稱恒州,天寶元年改恒州為常山郡。這也就是為什麼恒山這個名字在這片土地上還是廣為流傳的原因,春秋戰國至漢代,封龍山的祈福祭祀活動是非常隆重而頻繁的,封龍山不但是文化名山還是愛情聖山。
真真:真的是啊!晴朗之日,站在石家莊市區的高樓上,西望太行群峰,偏南偏西方向,最醒目、最巍峨、最壯觀的那座山,就是現在籍籍無名,在古代卻聲名遠揚的封龍山。
石老人:石家莊這片土地曆來都是各民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區域,在金元時代就出了許多影響廣泛的傑出人物,當時的封龍書院就相當于今天的清華大學,在這個時期,有三個傑出人物使封龍書院成為中國北方教育的勝地,他們就是元好問、張德輝、李冶,人稱龍山三老,論學識、論人品、論境界,當時無出其右者。就是當時的統治者忽必烈也高看他們一眼,這其中除了元好問,張德輝和李冶曾經是元朝的官員。
真真:看!龍山三老就在那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爺爺,我們過去看看他們在聊什麼。
定定:這幾個老神仙一樣的人,還是很浪漫很灑脫的,遠離官場的喧嚣,在封龍山上,著書立說,開壇授課,簡直太惬意了。
上篇:三老雅集說漢碑,文脈綿長封龍山
封龍山癫,藏書閣内,元好問、張德輝、李冶,品茶賞月,懷古叙舊。
元好問:再有兩天就是中秋佳節,今日的圓月更恰似銀盤一般,一年又一年,年年望明月,蒼蒼茫茫幾十載,有過掙紮,有過憤懑,有過超然,如今封龍山培養的弟子也是桃李滿天下,我們能輕松否?
張德輝:也就是暫時放下,無官可以一身輕,可是為人、為文、為民,都依舊是一身責任一身重負。
李冶:都說我們是龍山三老,在真定,尤其在封龍山,我們哪敢妄稱三老啊!在漢碑林立的真定府元氏縣,我們這些老叟也都是小字輩啊!
元好問:若以漢碑自比,我就是《祀三公山碑》,篆隸相兼,純古遒厚,書風古勁而茂密,是我仰慕的碑刻佳品,此後半生能夠和《祀三公山碑》相依相伴,平生足矣!
李冶:如此,《白石神君碑》最和我的性格吻合,風骨遒勁,漸離漢隸,雄勁之風不減,呈現端莊典雅的魏晉神韻,如此說我就不謙虛了,能夠時時描摹,能夠日日體會感悟,平生無憾!
張德輝:以我之德行,豈敢和漢碑相比,那我就最仰慕那《封龍山之頌碑》,氣魄雄偉,書法方正古健,點劃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獨特的陽剛之美,其漢隸氣魄,後人幾乎無法逾越,平生仰慕!
李冶:遺山兄,德輝兄,喝茶,這香茶是我的弟子從杭州帶來的,配上我們封龍山的蒙泉之水,自是醇香四溢,這茶生于山水之間,采天地之靈氣,雖為南國佳品,卻最适宜我朔方甘泉,恰如遺山兄、德輝兄,雖生于晉地,卻長駐于冀州,莫非就是要诠釋晉冀一家和花花真定府,錦鏽太原城的正确性?
張德輝:是真定府的繁華,是封龍山的氛圍,吸引來自華夏各地的富商巨賈泰鬥學子,聚會于此。龍山三老,遺山兄才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文宗,詩、文、詞、曲都是大家風範,詞為金代一朝之冠,散曲更是有倡導之功。我自己寫的詩文,很快就忘記了,可是遺山兄的錦繡文字,我卻能一字不落的背誦下來。
元好問:我們都這把年紀了,官場險惡,人心不古,世态炎涼,就剩下這一點點純淨之風,不互相吹捧行不行?
張德輝:我的性格是不會輕易誇贊誰的,可是就是對遺山兄,敬佩有加。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李冶:遺山兄,十六歲少年時就才情出衆,此《摸魚兒·雁丘詞》必将流傳千古。
張德輝:仁卿兄,也是德才兼備,且膽識過人,我就欽佩你回答世祖的話,治天下說難難如登天,說易易如反掌。有制度則治,講求實際則治,重用君子黜退小人則治,像這樣豈不易如反掌,反之則難如登天。治國之道在于建立法律制度和整頓綱紀兩條,綱紀維系君臣關系,法律分别賞罰。如今上至大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皆為所欲為,以私害公,這就是無法度。有功者不僅不賞反而受辱,有罪者不僅未罰反而受寵,是無法度。法度綱紀被破壞,天下不亂就是萬幸了。
元好問:德輝兄所言極是,仁卿兄雖是數學大家,卻文理兼修,見識主張也是引領一時風潮,你有句話我至今還記憶猶新,文章有不當為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蠱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孫五也,真是精辟入理,尤其是你說的詩文的氣質重于文采,重在骨格,就更是肺腑之言,更是彰顯品性。
元好問:德輝兄可是上達天庭的人物,當年就是世祖都要謙讓三分,還要問計與你,教書育人更是讓封龍山蓬荜生輝。
張德輝: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老喽!也隻好暫居山中,虛度時光,封龍山聊度殘年,
李冶:都說德輝兄性不喜嬉笑,我看也得分和誰在一起,如今你我他,三老聚會,就盡顯雅趣,果然是天資剛直,性情灑脫,處處蘊含大智慧。
元好問:明日,真定城的東垣老人李杲,我的世侄白樸,還有李文蔚,還有史樟,要來封龍山賞月共度中秋,到時候大家吟詩作賦,相信封龍山也一定會是群英荟萃,盛況空前,值得期待啊!
背景畫面文化元素:封龍勝景、漢碑風采、數學符号、三老雕像、忽必烈、
石老人:元氏漢碑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當時的元氏就有以封龍山為首的八座神山,皇家祭祀,民間祈福都很盛行,其厚重的曆史文化自然就會留下衆多的碑碣石刻,著名的《封龍山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完整的體現了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因為山神祭祀民間祈福規模宏大頻繁,才有了《八都神壇廟碑》《三公神廟碑》《無極山碑》等,元氏能保留下衆多頗具曆史文化價值的漢碑,皆是得益于這裡在漢代曾是常山郡治所在地,文人荟萃,文化遺存也是數不勝數。
真真:封龍書院除了在人文領域的建樹外,更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數學方面。封龍書院最著名的山長之一元代數學家李冶的傳世數學名作《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就在這裡完成,他對圓周率和高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方300多年,使封龍書院成為世界尖端數學的發祥地。當時的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教育家張德輝也在此講學授業。更早的漢代李躬、唐代郭元振、宋代李昉、張著等曆史名家,都曾在封龍書院遊學或講學授業,著書立說,可以說學人遍及全國,古時候封龍書院的影響力在今天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定定:封龍書院,發迹于漢代,複創于唐宋,鼎盛于金元,封龍書院的鼎盛時期是元代,由于真定路都元師史天澤大力支持,還有傑出的數學家李冶的貢獻,奠定了封龍山書院在中國教育史和科學技術史的地位。還有就是忽必烈開始接受漢文化,真定就是最好的結合點,特殊的位置決定了它在金元時期的地位。
下篇:封龍書院年代久,梁祝摯愛終化蝶
聚光燈下,梁山伯和祝英台翩翩起舞,《梁祝》的音樂猶如天籁。
石老人:剛才一曲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愛情故事演繹的哀怨凄婉,令人不勝唏噓,其實這個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求學三年的地方就是封龍山下的封龍書院,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裡許多地名、姓氏、傳說都能在元氏找到對應的出處,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根據此故事創作了《梁山伯死嫁祝英台》,流傳全國各地,并成為四大經典愛情故事之一。
真真:我查了一些資料,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原來他們求學的地方就是封龍山,就是封龍書院,在三年同窗共讀過程中,這一對愛情眷侶從相識、相知、相愛,到迫于壓力暫時分開,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封龍山腳下發生發展,進而成為影響千古的愛情佳話。
漫天的蝴蝶在飛舞,三個光影照射空白處,是封龍書院主持人李冶、梁山伯、祝英台。
梁山伯:英台,我們莫非是在夢裡相會?一年了我朝思暮想,思念成疾,已經離開人世,希望你能多多保重,上蒼也會佑護你永遠幸福平安!
祝英台:山伯,我們也隻有相會在夢裡了,馬文才家步步緊逼,父母之命,我終将難違,你的事情我也知曉一二,即使今生我們不能同船共渡,我也會創造機會,定與你死後同穴,我一直相信我們的癡愛會感天動地。山伯,我心屬于你,我的人就會屬于你,我不會永遠屈服于壓力,隻要你還在等我。
梁山伯:英台,我不許你做傻事情,彼此心裡擁有也是很幸福的,你一定要好好的活着。
祝英台:你已飄然離去,我苟活在世也就失去了意義,不能忘三載同窗共吟誦,情似海,不能忘彼此欣賞兩無猜,意為先,不能忘風雨相攜終離散,我不甘,今日就是好日子,你等等我,你再等等我。
梁山伯:恨不能,今日複活再見你。
祝英台:恨不能,肋生雙翅尋郎去。
李冶:漫天祥瑞,是我主持封龍書院十幾年來少見的幻境,就是早年為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天下未嘗乏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時,也能做到心平氣和,泰然處之,而今學子梁山伯與祝英台卻搞得我寝食難安,幾十年研究數學,兼修經史,可謂桃李滿天下,可是如今這梁山伯與祝英台竟難倒老夫了。為師不能體察學生心意,造成今日磨難倍感不安。
梁山伯:懷念我們在一起的日子,雖然時間短暫,卻也令人回味無窮。
祝英台:山伯,你等等我。我願與你雙雙飛,今生有了你我夢一回,來世等你将我醉,我願與你雙雙飛,飛離紅塵是與非,人間癡情迢迢不歸路,不如天上比翼蝶。
梁山伯:英台,我等你。
祝英台:山伯,我來了。
李冶:我一生不喜矯揉造作故弄玄虛,卻對梁山伯與祝英台之事無能為力,早早介入何至于此,可歎他們的堅貞勇毅,之前竟然一無所知,實在是為師之堕啊!
遠處跑來一個學生,帶來剛剛發生的奇異事件。
學生:尊師,剛才官道旁發生異象,祝英台今日出嫁,馬家隆重相迎,那祝英台内穿白色孝服外罩大紅嫁衣,路過梁山伯墓地時,跳下花轎沖至墓前,放聲恸哭,直哭得是地動山搖,好好的天氣瞬間大變,緊接着就是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送親迎親的都傻了眼,更為奇妙的是墳墓竟然裂開了口子。那祝英台縱身一躍跳進了墳墓,又是一聲炸雷後,在人們驚異的注視下墳墓自動合在一起,漫天的祥雲缭繞,滿山的奇花異草,一對粉白色的蝴蝶從墳頭緩緩地飛了出來,那祝家和梁家都驚得不知所措。
李冶:竟有此等怪異之事?啊!也算是蒼天不負有情人,我封龍書院綿延一千多年,文脈不斷情意不絕,此情此景,也堪稱封龍盛事,他們的愛情故事一定會成為千古流傳的殉情佳話,此事定要說與白樸,相信也一定會感動,世間竟然真有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感人至深,感人至深啊!
※※※※※※
真真:是的,白樸後來還真就寫出了一部《祝英台死嫁梁山伯》,這部戲曲還随着白樸遊曆南方被帶到江浙一帶,戲劇性的又賦予了《梁祝》不同的地域特色,此戲奠定了白樸在元曲領域的曆史地位。
石老人:李冶既是一代鴻儒,又在實用數學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就,正因為李冶,封龍書院在金元時期成為真定一帶文化、科學、儒學教育中心。告老還鄉之前,他還真誠的的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辨奸邪、去女谒、屏讒慝、減刑罰、止征伐”五條政治主張,也得到了忽必烈的贊賞。
定定:封龍書院,應該成為石家莊這座城市最靓麗的名片之一。
背景畫面文化元素:封龍遠眺、化蝶場景、書院晚霞、李冶形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