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斑塊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像小米粥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閉塞的病變,由此導緻的下肢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動脈硬化斑塊
臨床表現: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史。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時也發生疼痛則是下肢嚴重缺血的表現,常伴有肢端麻木、皮膚溫度降低等。晚期還可發生肢端潰瘍和壞疽,面臨截肢風險。
伴有糖尿病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往往并發神經病變,導緻患者下肢感覺遲鈍,但病情已經十分嚴重。
内科調脂、抗血小闆聚集等治療僅能延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病程進展,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血管的狹窄、閉塞。血管腔内介入治療具有微創、操作簡單、療效确切、可重複操作的優點,是診治血管性疾病的主流發展方向。
血管内支架植入術
血管内支架植入術可作為球囊擴張(PTA)治療的後續手段,支架置入減少血管彈性回縮和重塑形,保持血管腔通暢、降低再狹窄率。
血管内支架植入術
病例介紹
老年男性,間歇性跛行1年餘,下肢疼痛症狀逐漸加重,下肢彩超及CTA提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
DSA造影顯示右下肢股淺動脈長段閉塞。導絲導管配合下成功開通血管,使用PTA球囊擴張血管,置入血管支架開通閉塞血管。複查造影顯示右側股淺動脈血流恢複正常,患者下肢疼痛症狀即刻緩解。
下肢動脈支架成形術
藥物洗脫球囊擴張術
藥物洗脫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是将以往的PTA球囊成形技術與藥物洗脫技術結合,将抑制細胞增生的藥物附着在球囊表面,通過PTA技術完成對血管狹窄部位的擴張成形,在通過膨脹DCB,将球囊上的藥物輸送到病變局部血管壁内,達到抑制平滑肌增生的作用,防止再狹窄。已廣泛應用于支架内再狹窄或不宜使用支架治療的膝下動脈狹窄閉塞等情況。
病例介紹
中年男性,既往1年餘前因外傷緻右腘動脈破裂,當地醫院急診行右腘動脈覆膜支架植入,術後半年餘開始出現右下肢間歇性跛行,行走後疼痛症狀逐漸加重。下肢動脈CTA提示右腘動脈支架内閉塞。
DSA造影顯示右腘動脈支架内閉塞,與術前CTA吻合。
導絲導管配合下成功通過狹窄閉塞血管段,置入溶栓導管持續溶栓治療。
溶栓治療48小時後複查,DSA造影顯示右側腘動脈支架内血流部分恢複,仍存在中重度狹窄。考慮與支架内膜增生、陳舊血栓形成因素相關。使用藥塗球囊擴張血管,複查造影顯示右腘動脈血流恢複正常,患者下肢疼痛症狀即刻緩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