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河含沙量大危害

黃河含沙量大危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9 00:22:02

黃河含沙量大危害?黃河中上遊流經内蒙古西部等地,被拉出如弓一般蜿蜒的“幾”字灣在這裡,上萬年來長河與高原激撞交融,形成硬梁平地相間、丘陵溝壑交錯的奇特地貌格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黃河含沙量大危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含沙量大危害(年均向黃河輸沙2700萬噸)1

黃河含沙量大危害

黃河中上遊流經内蒙古西部等地,被拉出如弓一般蜿蜒的“幾”字灣。在這裡,上萬年來長河與高原激撞交融,形成硬梁平地相間、丘陵溝壑交錯的奇特地貌格局。

在内蒙古鄂爾多斯市境内,有10條黃河一級支流,被稱為“十大孔兌”(孔兌,蒙古語,譯為山洪溝),年均向黃河輸送泥沙約2700萬噸,超過全國入黃泥沙總量的十分之一。這片總面積10767平方千米的區域是黃河内蒙古河段及下遊“地上懸河”的直接制造者之一。

然而,由于這些孔兌不屬于大江大河,治理力度不足、統籌不夠,整個區域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仍較為嚴重,威脅黃河生态和地區發展安全。相關地方幹部、學者認為,要從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整體高度出發,推動十大孔兌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脆弱,水沙災害頻繁

呈東西排列的十條孔兌,由南向北分别流經丘陵溝壑區、風沙區和平原區,直通黃河。這裡溝壑縱橫、水少沙多、生态脆弱,當地人喚作“五梁三沙二分灘,南山中沙北平原”。

因孔兌中上遊水土流失嚴重、水沙災害頻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先後實施多個治理項目,上中遊水土流失面積由1995年的8223平方公裡降至目前的4500平方公裡,生态環境得到一定改善,但并未實現根本性好轉。半月談記者近期沿十大孔兌流向由南向北采訪調研,發現整個區域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多重危害并存。

資料顯示,十大孔兌長度在60公裡至110公裡之間,河道平時幹涸,基本為砂石荒漠,土壤貧瘠難生草木,河床的比降為千分之四,百公裡河道上下遊落差達400米。同時,這裡降水年内、年際變化大,如遇強降雨容易在短時間内呈“一瀉千裡”之勢,沖擊力、破壞力極強。内蒙古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正新說:“從根本上看,上遊嚴重的水土流失,為洪水形成提供了動力機制。”

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難治,根在泥沙。孔兌中遊是橫貫十大孔兌的“大沙盆”——庫布其沙漠。“入黃泥沙很大一部分細沙來自這裡。”鄂爾多斯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一級主任科員王曉星說,發生洪水時,因河道比降大,洪水陡漲陡落,攜帶大量細沙進入河道,因此十大孔兌以高含沙量著稱;而下遊是沖積平原,水流緩慢,泥沙極易落淤,緻使罕台川、壕慶河,乃至黃河甯蒙段成為懸河,淩汛期河水出岸時常發生,沿線群衆安全受到威脅。

十大孔兌區域鄰近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是直接影響包鋼生産生活的水源地。王曉星表示,十大孔兌不屬于大江大河,沒有專項防汛費用,其下遊平原區的堤防工程多為當地政府組織農民修建的民堤,防洪标準低,影響着下遊産業帶和糧食生産安全。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十大孔兌攜帶的泥沙曾8次堵塞黃河,其中,1998年在西柳溝暴發的“7·12”洪水入黃後形成一座長10千米、寬1.5千米、厚6.27米、淤積量近1億立方米的巨型沙壩,堵塞了黃河河道。包鋼的3個取水口被埋河下,企業一度停産,影響産值1億元。同時水位暴漲,不少基本農田被淹沒。

陳正新說,下遊沖積平原帶分布着成片的現代農牧業産業,集中了區域65%的人口和70%的耕地,是有“塞外糧倉”之稱的内蒙古河套地區的一部分。因此,盡快開展十大孔兌區域綜合治理十分必要。

治理工程單一、零散、不系統

治理黃河,根在流域。54歲的内蒙古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河洛圖村村民苗侯玉回憶,過去這裡“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村南邊就是十大孔兌之一的罕台川,往往一場大雨就能引發山洪。“當時我家的地是‘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苗侯玉說。

在治理小流域的過程中,當地總結出“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袍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溝底築壩淤地穿靴子”等綜合治理模式,一些小流域的外在顔值和内在氣質逐步提升。“你看這淤地壩下,之前都是溝溝壑壑,現在能種糧食了,我家還養着200多隻羊。”與過去相比,苗侯玉滿意現在的變化。

十大孔兌屬于極度生态脆弱區,雖然當地長期以來的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治理單一、零散、不系統,規模效益不顯著,達不到黃土高原多數地區60%左右植被覆蓋度的水平,生态環境退化趨勢尚未根本遏制。

在西柳溝的一級支溝馬利昌漢溝,半月談記者看到,丘陵坡面上僅有稀疏的灌木林,幾乎看不到喬木。“這裡治理力度薄弱,涵養水土能力差,一旦遇到強降雨,雨水裹挾坡面的泥沙統統進了支溝。”當地一位幹部說,布爾嘎斯太溝、木哈爾河、東柳溝等孔兌基本未得到治理,目前十大孔兌總體治理度僅為32.79%。

内蒙古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院2020年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應對突發強降雨攜土壤進入黃河方面,溝道治理工程的攔沙減蝕作用非常明顯。然而,十大孔兌目前保存的大中小淤地壩隻有300餘座,在減沙上貢獻率不高,僅占20%左右,明顯低于黃土高原淤地壩減沙30%左右的貢獻率。

由于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各部門分頭治理效益也不理想。“現在農、林、牧、水等單位都有治理項目,但每家單位的治理标準和程度都不一樣。”當地一位水利幹部說。

據了解,目前林草修複工程中,有20%是郁閉度0.2以下的疏林地,蓄水減沙效益低。一位長期研究十大孔兌的專家表示,在坡面林草植被建設中,水利部門重在水土保持,修築沿等高線上下呈品字形排列的水平溝、魚鱗坑,既有效攔蓄坡面徑流泥沙進入河道,也為林草生長提供了水分與土壤;再依照當地具體氣候與土壤條件,安排種植适宜植被,增加坡面蓄水保土保肥能力。

與水利部門的治理方式不同,林草部門在造林種草前一般不分坡地與平地,不沿等高線實施水土保持整地工程,直接挖栽植穴後植樹種草,因此植被成活率與水土涵養能力相對較差。“如做好頂層設計,各部門協調聯動,統一治理标準,效果會好很多。”一位幹部說。

同時,專家表示,由于缺乏水沙、生态、侵蝕等水文觀測和科學試驗資料,目前對十大孔兌的風水複合侵蝕規律、生态承載力、植被格局演替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相當薄弱,區域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理論技術也有待創新。

推進綜合治理勢在必行

專家表示,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過程中,将十大孔兌綜合治理列為生态治理重點工程,對有效減少黃河泥沙、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構築我國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國家層面統籌推進黃河十大孔兌綜合治理。目前,《十大孔兌綜合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已完成,通過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計劃到2030年,使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5%以上,植被綜合覆蓋率達到40%以上,入黃泥沙量年均減少1100萬噸左右。

其次,完善頂層設計,打通協商渠道。目前多部門分頭治理下,整體效益不高,重建輕管也造成效益低等問題。水利幹部建議,應明确牽頭單位,整合多部門力量,建立兼顧上下遊、左右岸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防治技術體系。

第三,加強相關科研投入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專家建議,強化對十大孔兌特殊自然條件的整體考察,深入分析地貌侵蝕分異特征、泥沙産輸鍊耦合關系,優化植被群落空間,實現水土流失精确預測預報,研究在水土流失劇烈區域采用建設高标準淤地壩、免管護淤地壩等新技術新方法,探索生态治理與經濟協同發展模式,整體解決十大孔兌治理的相關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等問題。(記者 恩浩)

來源:半月談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