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怎麼做的?在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數星星的孩子》,講述了童年時的張衡在數星星時發現了星星不是像奶奶說的亂動,而是在有規律地動說起張衡,首先讓大家想到的是他的地動儀,相當于張衡的代名詞,但是關于地動儀,你真的知道它的原理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怎麼做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數星星的孩子》,講述了童年時的張衡在數星星時發現了星星不是像奶奶說的亂動,而是在有規律地動。說起張衡,首先讓大家想到的是他的地動儀,相當于張衡的代名詞,但是關于地動儀,你真的知道它的原理嗎?
地動儀是中國一代傳世傑作,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測量地震地動儀,比西方第一台地震儀(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裡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不過地動儀絕不是地震預測儀。它隻有在地震發生之後才起作用,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但是其中原理并沒那麼簡單。
據後來科學家解釋,張衡對地震波的傳播和方向性一定有所了解,并且在當時竟然已經懂得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的作用。這些成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再說地動儀,我們知道地震時地動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隻不過太遠了人就感覺不到了,但地動儀能準确地測到。就像我們點亮一支蠟燭,将它放在一張不平的桌子上,它總會向低的一方倒。地動儀就是根據這些簡單的原理設計的。但是中國科學家認定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挂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而非當今曆史教科書所說的在儀器底部簡單地豎立一根直立杆。“都柱”是懸垂擺,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彙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蛤蟆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并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拟測試,結果與曆史記載吻合。那麼,地動儀的内部結構究竟什麼樣子呢?有不少學者對此作過探讨。早在南北朝時,北齊信都芳撰《器準》,隋初臨孝恭作《地動銅儀經》,都對之有所記述,并傳有它的圖式和制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後,二書均失傳。而如今則以王振铎之研究影響最大。
王振铎根據前人的猜測,讨論了地動儀内部可能有的各種結構,最後推斷都柱的工作原理與近代地震儀中倒立式震擺相仿。具體說來,都柱就是倒立于儀體中央的一根銅柱,八道圍繞都柱架設。都柱豎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動,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裝有杠杆,叫做牙機。杠杆穿過儀體,連接龍頭上颌。都柱傾入道中以後,推動杠杆,使龍頭上颌擡起,将銅丸吐出,起到報警作用。地動儀用精銅制成,圓經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黃色,上部鑄有八條金龍,分别伏在東、西、南、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倒伏,龍首向下,龍嘴各銜一顆小銅球,與地上仰蹲張嘴的蟾蜍相對。地動儀空腔中央,立一根銅柱,上粗下細。銅柱周圍有八根橫杆,稱為“八道”,各與一龍頭相連。銅柱是震擺裝置,八道用來控制和傳導銅柱運動的方向。在地動儀受到地震波沖擊時,銅柱就倒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同一方向的橫杆和龍頭,使龍嘴張開,銅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發出響聲,以提示人們注意發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時間和方向。一顆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滾動,其實跟蠟燭的原理一樣。
難以想象,古人的智慧,真的無法估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